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

282阅读 | 10收藏 | 10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1页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2页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3页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4页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5页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6页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7页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8页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9页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docx第10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0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抱得离散 上传于:2024-07-12
世界金融与中国哲学的交融 陈鑫磊 (黄河科技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中国哲学作为哲学世界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成分。在丰富的哲学理念与哲学体系中,中国哲学拥有完整的内核,饱满的哲思,明辨的思考路径。在金融哲学深刻的碰撞交融中,金融做其外核,中国哲学辅以其内核,能一定程度上还原荒芜态势下金融的本质,并赋予中国哲学时代新内涵。 关键词 :中国哲学;金融体系;发展路径;本质寻求 中图分类号:F831.6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14-03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陈鑫磊(1996-),男,河南郑州人,在读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前言 中国三十年的变革,西方金融思想做为舶来物影响着中国新一代的世界观,价值观。新一代在金融旅程中急于褪掉中国文化的外衣,急于变革中国文化的内核。殊不知金融的世界不单单是数学公式相加,不单单是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杂糅。金融界同样渗透着哲学的明光。哲学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而传载千年的中国哲学恰恰是这明灯最光亮的部分。 一、金融诞生及发展探究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经的寥寥几语渗透着初始事物诞生及形成的智慧光芒。金融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快速转换流通,不论世间有多少阴谋,多少黑暗,不管建的交易场所多么的富丽堂皇,从业金融人员多么的高傲冷漠。金融终究是要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一切金融活动之本。如无生产力的发展,金融就是无根之萍,空中楼阁。例如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于金融市场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19世纪30年代,费城和华尔街之间铺设了一条旗语线。每隔6英里或8英里就安排一个人在楼项或者山丘上,手中拿着大旗和望远镜。第一个人站在华尔街商人交易所(即纽约股票交易所所在地)的最高处,通过旗语向哈德逊河对岸泽西市的人报告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格,大约30分钟之后,开盘价格可以传到费城。电报的出现将费城和纽约连为一体,将于之类似的金融市场联系大大加强,信息的传递由沿路的旗语,快马的传送转变为电信号。这不仅仅是一项发明,更是为金融提供了物质基础。铁路作为近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铁路的开通不仅将它所有连接的内陆站点之间的货物运输的费用大大降低。也将各个区域的小型经济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流通转换。金融市场产生的必要要素在环境要素不断推引下走向成熟。易经作为古人哲学智慧的结晶极好的描绘出金融运作的实质。生产力作为金融之根,繁杂的金融信息沿着这条智慧的脉络,层层深入,直至问题的根源,再繁杂的金融信息也会“化繁为简”。乾为万物的开始,生产力为金融的开始,相像的程度令我们惊讶。穿越千年的智慧火花将在现代世界交相演映,碰撞出耀眼的光芒。中国哲学与金融的邂逅已经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 “元亨,利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曲折化的道路存在于世界的方方面面,不仅限于古句中的君子择木,主人识才上。金融的世界同样充斥着这一规律亦或是原则。金融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它通过漫长的递进,通过冗长的改良,形成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及荒芜性。荒芜的金融环境形成周期性的金融灾难,蕴含着大量黑天鹅事件,保藏着阴谋与掠夺。人类进步所需的一定生产力被金融体系所内耗,产生不负责任的人类文明黑点。事物总是交替演变向前发展的,例如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宗族社会在到封建社会,近而演变为现代社会,层层递推的发展方式,层层演绎的发展轨迹,当中有大量或者定量的内耗,但依旧遮掩不住社会发展的累计量,社会(狭义)的发展俨然成为永恒自然的惯性运动。金融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屹立世界生产力的顶端,本身独具自我养成的特点,植根于广泛的人类个体,具有和社会(狭义)一致的发展性但又有其独特的哲学逻辑。不同于社会(狭义),受众面不统一,且易形成大的封闭地域集团或是哲思分散的宗教团体等特性,金融具有广泛化且个体化的发展轨迹,不在拘泥于相同的地域文化亦或是趋同的哲思逻辑,个体作为构成世界的原子,第一次在金融体系中直接呈现,人类个体的劳动第一次被金融所量化,人类个体的资源诉求第一次有了直接意义上的平台。当金融体系作为生产力的上升机制出现于人类社会,生产力被高效的划分重组,生产力的效率被急速拉升。尽管荒芜的金融环境造成一定生产力的浪费,被人性贪婪者操控,但不否认金融体系带给我们的是明媚的未来。就像一句话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况且现在窗外雪已化,就等绿芽钻地而出了。 二、个体与金融关系探究 “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个体与集合的关系在不断的变化中聚合割裂,在不断运行下统一矛盾。在分合转换中,人,制定了规则,规则是集合的潜在意识。人在普遍意义下是集合潜在意识的缔造者和受用者。人同样在金融体系发展的路径中人充当规则的缔造者,亦是规则形成后,潜在意识的受用者。潜在意识作为人思维行动的支配动力,就例如货币发明以后,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粮食储存至他人用自己所需物品来换得时候,而是早早的把口食以外的粮食换为货币,用货币来交换所需物品。金融的潜在意识也具有同样的道理,人们不会满世界的寻找可以投资的行业,而只需浏览一下今日证券市场上所发行的证券。同样,人们获取融资的渠道更多的通过金融体系完成,而不是单一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钱财流转。金融的潜在意识影响着大多数人们的活动准则及生活方式,在此统一体中,由于金融体系中个人财富流转周期大大缩短和财富转换便捷性的提升,金融体系衍生一系列的金融产品,拓展了人们的资产分配途径,改变了原有单一的资产增加方式,使原本乏味的世界环境多了一道新的光彩。潜在意识是由人创造,就不可避免的具有利己性及其他隐藏的人性弱点。处于集合之中的个体不能一味任由潜在意识摆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体要做到与集合形成良性的互动,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常戚戚”,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不仅关乎个体的利益,亦关乎集合的发展态势。天人可合可分,金融作为天,个人作为人。个人在金融之中,要与该人为集合形成默契的条件反射,不至于疏远不至于亵玩,保有个体的独特性又不失在集合之中的统一感,涉及其中,不忘其外的发展大趋势,这样就到达中国哲学中“顺势而不为势,为势而不顺势”的哲学境界。当然现今金融世界中违背此规律的大有人在,在追求极端利己,在获得资源的同时,又以强盗的方式摧毁正常的“天人关系”,导致金融体系内在机制的短暂缺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用金融市场的证券投资案例即可说明,大量具有活力利己性质的资金往往投入见效较快,具有社会高度显性的行业,更有甚者,通过不正当的非法交易,抬高抑或压低证券价格,得到短期的资本输入。而那些急需资本入注的具有对生产力巨大推动的公司由于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无法从事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活动中来,不仅会造成金融体系内部的自我损耗,也易形成社会生产力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另一缺陷方面,金融机制作为一个巨大的帷幕笼罩着普普众生,由于机制本身的时代性,不可避免的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在其中受其落后机制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我应急机制,但由于个体无法超越时代的潜在意识,应急机制也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由于金融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情况,个体的应急机制也具有相当大的滞后性。个体的权利在金融集合中是脆弱的,多变的复杂的金融环境使个体的风险承担能力大大降低,尤其导致个体的智力输出大量受到限制,又近一步限制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天人关系”正常高效的运转是机制运行的必要必需的条件,金融体系中,人与制的关系一定要衡量好尺度,把握好方向,不能偏颇其一,要双线同顾,整合矛盾,实现共生。 “有心种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事件成熟的环节中,必然占一部分,偶然也占相当大的部分。你可能说柳树的成长必然需要有土有水有自然环境,历史存在因素决定事物的成熟,但请不要忽略了无心的行为,它的本质就是偶然性事件。你或许又会反驳如果没有历史存在因素,柳条在荒漠中它肯定不会发芽成荫,实则差咦,你无法准确的确定历史存在因素必然导致的结果,你只能用事件的成熟倒推历史存在因素,而这历史存在因素也仅仅是你在偶然事件中积累的纷杂普遍性。举个例子,在澳洲没有被发现之前,人们都一致认为天鹅的颜色是白色的,但事实却与此相反,澳洲存在黑色的天鹅。历史存在因素仅仅是一个时间段中一片范围下的,无法准确推出尚未发生的事件,偶然充当链接历史与未来的链接点。通常事物的出现是在偶然的普遍性因素(必然)和偶然事件(偶然)进行互动下产生的。金融世界同样遵守这样的哲思,偶然必然的相伴,诱发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造成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危机,使默默无闻的人一鸣惊人,使富甲一方的人在瞬息中破产,让股票线跌宕起伏,让机会和危机并存。金融市场与这个世界同样荒芜又同样充满生机。在此中存在的个体如何在偶然与必然的交织下寻求到通向理想之地的曲径小路,这不禁又成为一个更深赋哲理的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的关键在与偶然性,偶然性本身不具有任何指向性,不具有确定发生的时间抑或地点,甚至没有存在发生的路径。既然偶然没有提供具有世俗普遍性的信息,我们是否只能顺应中国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词句,安与偶然的奇妙幻境,听其摆布。问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