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这说明商朝后期
A.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 B.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
C.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 D.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
2.《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3.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5.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6.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7.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8.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 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9.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0.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合同法》
201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民法总则》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1.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B.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D.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12.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13.18世纪以前的大学里,自然科学只是有钱的爱好者的副业。19世纪,自然科学开始逐渐被大学接受,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在大学中一直没有地位。1889年,德国将一些水平较高的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将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体制。在美国,大学和产业界的交流普遍而顺畅,1870年代以后有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后期大学体系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A.生产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B.自然科学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C.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4.1852年,马克思对法国发生的股票投机和金融危机问题作了探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涉及1865年英国工人工资状况问题、1866年爱尔兰农业平均产量问题、1867年英国立法对使用童工约束问题等。这说明马克思经济学
A.直面资本主义现实问题 B.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C.源于产业工人生产实践 D.指导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15.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16.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据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该法案
A.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B.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
C.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 D.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
二、非选择题
17.【丝绸之路与白银流动】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徒、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
在白银的跨大陆流动大潮中,中国和欧洲的金银价差距是一个主要动力。中国金银价一直高于欧洲,早年是1∶3 甚至更低,明初大概是1∶6—1∶5,随后到1∶8—1∶7,直到清代仍旧高于欧洲,欧洲中世纪一般是1∶14—1∶10,甚至更高(按照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1934年的数据,1643—1650年金银 价为1∶15.45)。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根据学者德科民(De Comyn)的统计,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子共计4比索,其中的1/4—1/2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
——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白银流动的原因,并指出这种流动带来的影响。
18.【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19. 【自由贸易与工业革命】
材料一
1841—1846年间,英国在通向自由贸易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600多种关税被取消,另外1000多种商品的关税被降低。1860年,英法两国签署《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规定英国废除对法国白酒的歧视,作为交换,法国为英国制造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航海条例、木材关税的取消,连同废除谷物关税,这对欧洲出口迅速产生了刺激增长的作用。继英国率先降低关税之后。在随后的1/4世纪时间里,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其他国家相继直接和通过双边协议降低关税。
——摘编自(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的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化,企业规模分散、盲目竞争问题十分突出,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因此以扩大企业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结果,是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司演变,各种全美国字头的公司纷纷兴起,造就出了像美国钢铁公司、全美烟草公司、美国糖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这样的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大公司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具备了现代工业结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
——摘编自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背景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
20.【古代中国书院】
材料
唐代
产生:民间是主要源头,民间书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学组织,传道授业,服务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主要职责是“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辫明邦国之大典”。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
两宋
发展: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书院制度的形成并完全确立。朝廷振兴官学,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书院数量猛增,分布多在南方。
明朝
繁荣: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书院涉足地方文化建设,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民间书院的士人品评人物,调议朝政,社团化、政治性的倾向加强。明朝后期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普及和流变:官方强力进入书院建设,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民间书院致力于普及乡村文化教育。道光以来,将西学.新学引入其中,形成了新式书院,又出现了教会书院、华侨书院。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
上表为中国书院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材料强调臣民对商王的服从和宣扬君权神授,不能说明政治理论形成系统,故A项错误;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关心百姓生计,故B项错误;商王强调臣民对其服从体现了等级思想,故C项错误;臣民对商王的绝对服从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2.【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务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3.【解析】从材料“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可知中国古代民间社会规模小,发展有限,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基层是由乡里组织按国家政权的标准进行管理,没有体现基层自治卓有成效,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规模小,在基层设立乡里管理,不能体现县府管理能力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县府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县域经济长期滞后,故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三者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选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汉初,排除A项;人口增多是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故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C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负担而不是生活质量的改善,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周敦颐的学说认为意识在物质之前,不符合唯物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太极图说》是对宇宙的解释,其内容与封建迷信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的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解释,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完成儒学重建的理论任务,故D项错误。
【答案】C
6.【解析】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据材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仍然采用封建土地生产方式租佃式经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镇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乡差别,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材料并未体现该书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故A项错误;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该书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C项正确;“主动融入世界”与历史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对国家观念的重视,只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社会风俗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变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故C项错误;民国时期民众供奉的牌位中出现国家观念,说明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D
9.【解析】农业的合作化是1953—1956年,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是1983年以后废除,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故C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是有利于工业建设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10.【解析】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表述笼统,体现不出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民法典的发展历程,反映不出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单行法的发展历程,也涉及了民法典的发展,故D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据材料“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意在说明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而不是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而不是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故C项错误;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太绝对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题干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特别是“起点”两字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故A项正确;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是宗教改革,故B项错误;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是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