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

288阅读 | 12收藏 | 21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2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3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4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5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6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7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8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9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0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1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2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3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4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5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6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7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8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19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20页
高中历史选必二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考点讲练(含解析).doc第21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21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三月南风吹云 上传于:2024-07-14
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高频考法精讲精练 【8个高频考法精讲+34个高频考题精练】 【高频考点一】农业工具 【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材料呈现,重点考察农业工具发展的历程、特点和影响。 内容  表现   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   特点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推动精耕细作不断发展   影响  1.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2.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例题讲解】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 1.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024·四川自贡·统考一模) 2.如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这反映了(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不足    《农桑辑要》  元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A.历代政府重农抑商 B.精耕细作不断发展 C.自然经济日臻成熟 D.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2022上·河南商丘·高三睢县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3.早在先秦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出现,秦汉以来,又创造了犁壁,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这说明(   ) 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D.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2022下·湖北恩施·高二统考期中) 4.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高频考点二】手工业生产工具 【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材料呈现,重点考查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过程、影响。 考查重点  表现   发展过程  强调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些工具的具体功能   影响  工具进步促进了纺纱效率的提高   【例题讲解】 (2022下·浙江宁波·高二校联考期中) 5.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坯车 B.匣钵 C.支钉 D.垫饼 (2022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6.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聋(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材料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B.铁器使用比较广泛 C.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D.政府大力推广铁器 (2022上·辽宁本溪·高二校考阶段练习) 7.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每天最多纺纱3斤。宋元之际,产生了将水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大纺车,这种纺车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这一变化表明(   ) A.工具进步促进了纺纱效率的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 C.商业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D.纺织业进入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高频考点三】劳作方式 【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呈现,重点考查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庄园式劳作以及官营手工业劳作方式。 考查重点  表现   农业家庭式劳作  1.汉代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2.汉代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庄园式劳作方式  1.田庄丰富的商业活动2.地主田庄经济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   官营手工业劳作方式  汉代盐铁官营   【例题讲解】 (2022上·河北保定·高三统考期中) 8.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耕耱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2022上·广东茂名·高二统考期末) 9.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2022上·山东菏泽·高二统考期末) 10.公元前59年王褒到(四川)湔山时写下了《僮约》,描述了田庄经济的场景:“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绵亭卖席;贩于小市;往来市聚”。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模式专门性 B.田庄丰富的商业活动 C.自然经济封闭性 D.辞赋夸张无史料价值 (2022上·黑龙江大庆·高三统考阶段练习) 11.东汉时期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地主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这些都是自耕小农所不能比拟的。这说明(   ) A.地主田庄经济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 B.自耕小农因发展能力受限失去主导地位 C.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 D.土地规模经营逐渐成为社会的发展方向 (2022·江苏·统考三模) 12.西汉中后期的铁器制造已有较为计划的组织,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这变化得益于 A.灌钢法广泛应用 B.冶铁利用水力鼓风 C.冶铁业国家专营 D.铁犁耕作方式形成 【高频考点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呈现,重点考查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社会结构、艺术创新、流行风尚、世界市场等影响。 影响  表现   生产组织形式  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艺术创新  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社会结构  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流行风尚  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世界市场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家庭结构  工业革命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   【例题讲解】 (2022·全国·高考真题) 13.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 14.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 15.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 16.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2023·浙江杭州·统考一模) 17.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 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8.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 B.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 C.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D.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高频考点五】机器大生产的影响 【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材料的形式呈现,重点考查机器大生产对劳作方式、产业分工等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劳作方式  机器大生产使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产业分工  机器大生产促进产业分工   【例题讲解】 (2022上·江苏南通·高三统考阶段练习) 19.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 20.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高频考点六】工厂制度 【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材料的形式呈现,强调描述工厂制度对工人的严格管理和生产资料的集中,促进分工细化,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内容  表现   工厂制度的特点  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   影响  工厂制度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例题讲解】 (2023上·四川凉山·高二校联考期末) 21.19世纪英国曾存在一种职业——“叫醒工”,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 “叫醒工”会在早晨按约定好的时间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 “叫醒工”的出现反映了英国(   ) A.工厂制度开始兴起 B.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 C.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D.市民的生活缺乏时间观念 (2022上·江西九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22.英国阿克莱特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1771年他与合伙人在水力纺纱厂里安置了多台纺纱机,雇佣工人生产。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据此可推知,工厂制度(   ) A.导致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022上·河南洛阳·高二统考期末) 23.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纺纱的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由此可知,“工厂”制度的创立(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B.使生产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C.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D.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 【高频考点七】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考法】材料主要以文字、表格、图片材料呈现,主要描述现代科技进步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查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影响  表现   信息交流  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   丰富史学研究  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劳动力结构  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消极影响  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   【例题讲解】 (2023·辽宁丹东·统考一模) 24.2022 年4月,第 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丹东市组织 30家企业“登云”参展,相继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进行了“屏对屏”商洽。这客观上说明(   ) A.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 B.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C.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商务 D.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 (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 25.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 26.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023·福建漳州·统考三模) 27.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   ) A.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 (2021上·河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28.爱因斯坦晚年写道:“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从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此话的主旨是 A.现代科技是抵制宗教迷信的武器 B.古人的智慧是崇尚道德 C.具备高尚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D.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 【高频考点八】现代科技发展的具体表现 【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呈现,重点考查现代科技在哪些领域如何发展,以及其具体影响。 考查重点  表现   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与外界的沟通   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发展推动经营方式的革新2.人工智能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   航天科技  航天科技发挥经济辐射作用   核能技术  核能的使用促进了经济发展   【例题讲解】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 29.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2023上·云南文山·高二校考期中) 30.我国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快,智能社会形态逐渐显现,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呈现出蓬勃兴起的良好势头。这说明(    )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D.信息技术推动了经营方式的革新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31.下表所示为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情况。这一状况 / A.促使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B.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C.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D.表明大国竞争实质是高新科技竞争 (2023上·广东梅州·高二校考阶段练习) 32.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健康医疗、交通出行等多领域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如北京公安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处理海量案件和警情数据,利用机器大脑每小时可处理1.2万封信件,0.3秒内可检索到关键词的匹配结果。可见,人工智能技术(   ) A.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 B.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C.模拟人的思维解决问题 D.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 (2023上·安徽蚌埠·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 33.每当神舟飞船上天,总会带起一阵航天热。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航天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主业 B.中国的航天科技十分发达 C.航天科技发挥经济辐射作用 D.科技革命决定经济发展走向 (2023上·贵州六盘水·高三校考阶段练习) 34.1983年,法国核电成本每度为0.16法郎,而煤电成本为0.30法郎。这一年,法国核电厂发电量为1370亿度,共节约发电成本约200亿法郎。1982年,美国从核电获益17亿美元左右。核电成本比煤电每度低0.57美分。这表明(   ) A.环境问题引发能源革命 B.核能的使用促进了经济发展 C.人类能源革命取得突破 D.清洁能源成为科技竞争焦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表现如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经验的总结、选育良种等,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精耕细作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无关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材料“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反映的就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农业的地位,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了铁犁牛耕,不能说明精耕细作的模式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据材料可知,出土文物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且种类较多,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出土铁犁,可推测当时已采用铁犁牛耕,但无法推断耕作方式已经成熟,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据所学可知,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匣钵,B项正确;坯车常用于新时代晚期,排除A项;支钉常用于唐宋时期,排除C项;垫饼放置在建盏的底足与匣钵之间,防止盏的底足或垂釉在高温与匣钵粘结而作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是现在铁官的理财方法是这样的:每一妇女必须有一根针和一把剪刀,然后才能够做她的事;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每一个修造各类车辆的,必须有一斧、一锯、一锥、一凿,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由此可知,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反映的本质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方式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不能说明铁器使用比较广泛和政府大力推广铁器,排除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手摇纺车的纺纱数量少,宋元之际,将水力应用于大纺车,大大地提高了纺纱的数量,表明工具改进促进了纺纱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贸易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可见男女各有劳动分工,体现出劳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而非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排除A项;生产关系三要素即为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汉代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改变,且看不出农民积极生产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中“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这些信息可得出汉代的家庭农业以夫妻为主,并且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模式,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反映家庭农业模式的出现,没有出现铁犁牛耕,排除A项;材料中的妻子也参加农业劳动,并不是反映男耕女织,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反映家庭农业模式的出现,没有反映对土地如何耕作,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材料“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绵亭卖席;贩于小市;往来市聚”体现的是田庄内部的商业交换活动频繁,B项正确;材料与生产模式的专业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活动丰富,非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排除C项;辞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东汉的田庄发展多种经营,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具有比自耕小农更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A项正确;东汉时期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庄园自给自足,组织武装,割据一方,无法得出“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排除C项;庄园经济是东汉末年分裂动荡、中央集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常态,也未成为发展趋势,小农经济依然是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后期实行冶铁业国家专营,由于国家的有计划组织,使得冶铁业快速发展,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C项正确;灌钢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出现在东汉,排除B项;铁犁耕作方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20世纪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使用,使农业的机械化的逐步实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燃机的影响,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科技,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本题情境聚焦第二次工业革命,试题的落脚点并未落在常见的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领域,而是另辟蹊径,突出内燃机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