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桂林旅游巨亏10亿,山水甲天下为何不香了?

2025-04-21 15:39    休闲娱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桂林旅游巨亏10亿,山水甲天下为何不香了?

桂林旅游的困境现状​

曾经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谓家喻户晓,桂林凭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一直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可谁能想到,如今负责桂林核心景区运营及游客服务的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日子却不太好过。​

从2020年至2024年,桂林旅游累计亏损近10亿元,2024年更是亏损约2亿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在整个旅游行业都在复苏、许多旅游企业业绩回暖的大背景下,桂林旅游的亏损显得格外刺眼。比如,2024年,桂林旅游的营业收入约4.32亿元,同比减少7.58%;归母净亏损约2.04亿元,同比减少1830.7%,转盈为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亏损约2亿元,同比减少2625.31%。从游客接待量来看,2024年公司总共接待游客568.34万人次,同比下降8.12%。旗下的景区,像两江四湖、银子岩这些,一共接待游客317.80万人次,同比下降11.52%。虽说漓江游船客运业务接待游客75.61万人次,同比增长18.20%,算是一个亮点,但旅游汽车公司接待游客23.46万人次,同比下降14.72%,又把整体数据拉了下来。这样的数据表现,很难不让人怀疑,桂林旅游是不是真的失宠了?接下来,我们就从多方面来分析一下亏损原因。​

外部环境冲击​

(一)自然灾害影响​

2024年,桂林遭遇了特大洪水,这堪称一场“旅游噩梦”。从6月12日到19日,桂林市出现连续性强降水,各主要河流水位迅速暴涨。19日17时,桂林站水位上升到148.55米,超过了1998年漓江特大洪水水位,超警2.55米,桂林主城区严重内涝。​

这场洪水对桂林旅游的打击是多方面的。象鼻山、伏波山、龙脊梯田、两江四湖、漓江精华游等众多景区都受到波及,有的封园,有的暂停营运。比如象鼻山景区供电设备被破坏,不仅白天游览受影响,夜场也从6月24日起暂停开放至6月30日。交通方面同样糟糕,桂林公交5条线路停运,21条改道或缩线运营;桂林站因广场内涝,旅客改由桂林北站乘降,27趟经停列车停运,13趟增加桂林北站停站点。很多游客的行程被打乱,已经在桂林的游客被困,计划前往的游客也纷纷取消行程。据媒体报道,有到桂林阳朔旅游的网友称所有景点都去不了,只能在西街淋雨;桂林唐朝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周晓光提到,特大洪水导致公司入境客人部分取消桂林行程,近期旅游团也不得不改期或更改线路。​

景区为了恢复正常运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修复受损设施。像漓江景区航道损坏,修复工作复杂又耗时,不仅要清理淤泥、修复河岸,还要检查竹筏等设备安全。这些修复成本最终都会反映在景区运营成本上,而在游客接待量因洪水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成本增加无疑让桂林旅游的亏损进一步加剧。​

(二)经济与疫情余波​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疫情的反复,对整个旅游行业冲击巨大,桂林旅游也难以独善其身。在经济波动时期,人们的收入预期降低,旅游这种非必需的消费往往会被率先削减。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时,会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

疫情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余震”还在持续。疫情期间,人们长时间减少外出旅游,旅游习惯和消费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即使在疫情缓解后,也还是对长途旅行、人群聚集的旅游景点有所顾虑。而且,疫情导致很多旅游企业资金紧张,不得不削减营销推广费用。桂林旅游在宣传推广上的力度减弱,在旅游市场中的声音就变小了,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游客。从客源结构来看,疫情前,桂林有不少国际游客,尤其是东南亚、欧美等地的游客。但疫情后,国际旅游市场恢复缓慢,出入境政策调整、国际航班数量有限等因素,都使得国际游客来桂林旅游的难度增加,这部分客源的流失对桂林旅游的收入影响不小。​

内部经营问题​

(一)资产质量不佳​

在2013年前后那波文旅投资热潮中,桂林旅游一心追求规模效应,开启了扩张之路,可没想到却埋下了不少隐患。就拿2013年收购桂圳投资置业65%股权来说,当时对方承诺会取得地块开发许可,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条款依旧没有兑现。这就导致天之泰大厦长期处于空置状态,不仅没法给公司带来收益,还得耗费人力、物力去维护,完全成了需要挂牌招租的“负资产”。​

还有被称作“亚洲第一洞”的丰鱼岩景区,这个4A级景区的境遇也很糟糕。自2017年起,桂林旅游就七度挂牌转让丰鱼岩景区相关股权,可根本无人问津。从经营数据来看,丰鱼岩公司从2015-2019年,分别亏损796.61万元、1465.74万元、843.51万元、941.20万元、1101.97万元,连年亏损,已然成了拖累报表的“僵尸资产”。这些不良资产的不断累积,让桂林旅游在发展路上负重前行,消耗了大量本可用于优质项目开发和景区升级的资金与资源。​

(二)子公司经营不善​

从2024年半年报和年报的数据中,能明显看出桂林旅游旗下子公司经营不善的问题。2024年半年报披露了14家子公司和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其中亏损公司多达11家,净资产为负的公司有4家。到了年报,虽然披露数量减少到5家,但亏损的仍有3家。像资江丹霞公司,2024年净资产为-2.33亿元,亏损2400万元,游客接待量仅2.47万人次,同比下降44.38%,自2008年起就开启了亏损模式,这么多年来亏损额不断增大。​

桂林罗山湖公司同样深陷泥沼,净资产-9600万元,亏损1.22亿元。它主要负责罗山湖体育休闲运动项目建设,可从2015年起该项目就停工了,后来想转型为农旅文体休闲项目也没成功,如今项目暂停,还计提了1.04亿元的资产减值。这些亏损严重的子公司,就像一个个“无底洞”,持续消耗着桂林旅游的资源,拉低了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

(三)成本与收入失衡​

桂林旅游长期依赖门票经济,这种模式在市场变化面前逐渐暴露出弊端。2018年10月1日起,公司下调了漓江景区、银子岩景区、两江四湖景区等多个景区的票价,降价幅度普遍在20%左右。本来降价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可紧接着2020年疫情爆发,游客量急剧下滑,这一降一滑,让景区收入大幅减少。​

疫情结束后,旅游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地景区都在想尽办法揽客。同时,小规模旅行社在疫情期间大量退出市场,市场集中度向在线旅行社(OTA)以及大型旅行社集中。这些大旅行社在推出旅游产品时,议价能力变强了,对于景区门票价格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进一步压缩了桂林旅游的收入空间。2024年,公司景区共接待游客317.80万人次,同比下降11.52%;景区旅游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虽近半,但收入锐减16.5%。​

而在成本方面,却呈现出刚性上升的态势。景区的日常维护、员工工资、设备折旧等成本,并不会因为游客量减少而降低。比如为了保证景区的正常运营,景区需要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像道路修缮、景点保护等,这些都需要投入资金。人工成本上,即使游客接待量下降,员工的工资、福利等支出也不能随意削减。这一降一升之间,桂林旅游的毛利率大幅下降,2024年毛利率跌至27.5%,较疫情前40%以上的水平近乎腰斩,成本与收入的失衡,成了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竞争与口碑危机​

(一)新兴旅游地竞争​

在旅游市场这片激烈的“战场”上,新兴旅游地不断崛起,给桂林旅游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西安大唐不夜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唐朝文化为背景,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文旅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唐朝的繁荣与辉煌,穿着唐装漫步在仿唐建筑的街道上,欣赏精彩绝伦的文化演出,参与各种互动体验活动。大唐不夜城还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达人的宣传,迅速在全国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其中不乏原本可能前往桂林旅游的人群。​

贵州“村超”同样火爆出圈。这个由贵州榕江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凭借接地气的办赛风格、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热烈的现场氛围,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球迷前往。2023年,“村超”吸引了高达766万的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惊人的84亿元。游客们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还能品尝当地美食,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这种创新的文旅模式,成功地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分流了不少潜在的桂林游客。​

这些新兴旅游地的出现,改变了游客的旅游选择。它们凭借独特的定位、创新的模式和强大的宣传,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和家庭游客。而桂林旅游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创新的步伐,就很容易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客源被不断分流,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

(二)旅游市场乱象​

桂林旅游市场的乱象,也是导致其游客减少、口碑受损的重要原因。“40元游桂林”的低价团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这类低价团看似价格诱人,实则暗藏套路。游客报名后,往往会被强制带到各种购物店,导游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让游客购买高价商品,从中获取返利。这种强制消费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游客的权益,也让桂林旅游的形象大打折扣。​

打车漫天要价、拍照场地费、竹筏漂流索要小费等现象在桂林也屡见不鲜。有游客反映,在阳朔打车,打表130元的车程,上车便被要价250元;在一些景点拍照,会被当地人索要5元到20元不等的场地费;遇龙河竹筏漂流时,船夫会暗示游客给小费,不给小费服务态度就会很差。这些乱象让游客在桂林的旅游体验变得极差,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称“除了山水都是坑”“一次被坑,终身避雷”。​

旅游市场的口碑对于旅游地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旦负面口碑传播开来,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影响。这些乱象不仅让很多游客对桂林望而却步,还导致一些曾经对桂林充满向往的潜在游客改变了旅游目的地,使得桂林旅游的客源市场不断萎缩,进一步加剧了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困境。​

产品与服务滞后​

(一)产品老化​

桂林旅游长期依赖“门票经济”,景区产品体验较为单一。以漓江景区为例,主要游玩项目就是乘坐游船欣赏两岸山水风光,游客在游船上的体验相对被动,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银子岩景区也主要是以洞内钟乳石奇观的观光游览为主,除了观看自然景观,没有更多新颖的体验项目。在如今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这种单一的产品模式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

年轻游客群体更追求个性化、体验式的旅游方式,他们希望参与到旅游活动中,而不是单纯地观光。像一些新兴的旅游地,开发了露营、徒步、亲子研学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能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桂林旅游如果不能及时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开发更多如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就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导致游客流失。​

(二)服务与管理落后​

桂林旅游在硬件设施和服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桂林火车站出站口多年来没有扶梯,很多游客拖着沉重的行李上下楼梯,十分不便,这对于携带大件行李或者老人、儿童等游客来说,体验感极差。漓江游船至今仍采用纸质购票的方式,在旅游旺季时,游客需要排队购票,耗费大量时间,效率低下,相比一些景区早已实现的线上购票、刷脸入园等便捷方式,显得十分落后。​

景区的厕所环境也饱受诟病,存在脏乱差的问题,有的厕所设施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异味较大,给游客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好的感受。景区内的河道有时还会出现垃圾漂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美观和游客的游览心情。这些硬件短板和服务意识的缺失,让游客对桂林旅游的印象大打折扣,很多游客表示,如此糟糕的服务和管理,即便山水再美,也不会再来第二次。​

未来展望与建议​

面对如此困境,桂林旅游也提出了自己的“自救”计划。在2025年,公司打算加大不良资产的优化盘活,像处理天之泰大厦、丰鱼岩景区这类不良资产,减轻财务负担;还计划抓资产经营促内延增长,保存量,比如提升现有景区的运营效率;以项目打造促外延式扩张,扩增量,通过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来增加收入。在应收账款催收方面,成立专项催收小组,加大催收力度。​

这些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处理不良资产能让公司轻装上阵,把资源集中在优质项目上。加强应收账款催收,能改善公司的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但实施起来也有挑战,不良资产多年来都难以处置,想要找到接手方并不容易;催收欠款时,也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比如欠款方无力偿还、存在法律纠纷等。​

为了让桂林旅游能重回巅峰,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努力。在产品创新上,开发更多新业态,利用桂林独特的山水资源,发展露营、徒步、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体验游,像桂林的桂剧、彩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融入旅游产品中,让游客深入了解桂林的文化底蕴。在服务提升方面,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比如在火车站增设扶梯,改善景区的厕所环境,实现景区购票、入园的智能化、便捷化。​

针对旅游市场乱象,相关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低价团、强制消费、漫天要价等行为,一旦发现,绝不姑息,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诚信经营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虽然桂林旅游目前困难重重,但只要能正视问题,积极创新,提升服务,整治市场,还是很有希望重回旅游行业的“高光时刻”,再次成为游客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