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辚(lín)辚:车轮声。
萧萧:马匹的嘶鸣声。
行人:应征入伍,即将远赴边疆的士兵。
爷:指父亲。
里正:根据唐朝制度,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裹头:类似于加冠的男子成丁礼。
【解读】
这首诗是杜甫诗中的名篇。全诗主旨在于批判当朝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对苦难的人民表达深切的同情。诗人以严肃的态度正视社会现实,以尖锐的批判视角暴露战争的罪恶,其思想之深刻令人叹服。
全诗分为三部分:开篇至“哭声直上干云霄”是第一部分,从听觉和视觉上客观描述了战士们出征前的画面。送行的是“爷娘妻子”,说明被抓走充军的是家中成年的儿子、丈夫、父亲,这些壮年劳力是每个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负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的重担,一旦被抓走,家人的生活将从安稳变得动荡,还意味着亲人间的生死之别。
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到“被驱不异犬与鸡”为第二部分,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以“道旁过者”指自己,借“行人”之口说出了征夫从军以后百姓生活的艰苦。剩下的为第三部分,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诗人感叹生男不如生女好。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诗人能够发此感慨,足见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