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吃饱饱睡觉觉 上传于:2024-03-29
岁月积淀文字 年华浸润墨香 在很遥远的童年,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书更是一种奢侈品。但是我仍然会想方设法的找书读。我读过很多书,那些书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到我手上的我忘记了,但是那些书对我的影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生命里。 读小学的时候,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比较少,我看的最多的就是黑白的连环画本了。期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姊妹易嫁》了,就是读了它,我才懂得做人要讲信用。 大约上三年级的时候我不知道从哪里淘换到一本残缺的《聊斋志异》,半文言半白话的那种。我天天晚上趴在炕上读它。虽然读起来比较费劲,但是我连猜带蒙,居然也读懂了。 上高中的时候,读得最入迷的一本书就是《红楼梦》了。记得有一天晚上,下了晚自习,宿舍里熄灯啦,我点上一根蜡烛,把它黏在一个盛酒的盒子上,开始读《红楼梦》。应该是看到了三点多钟,自己实在困得不行,睡着了。第二天醒来一看,蜡烛燃尽了,酒盒子被烧了一个拳头大的洞。看到这个洞,我心里感到后怕,从那以后再也不敢晚上点着蜡烛读书了。 上了大学,学校里有了图书馆,好多书。我开始迷上了武侠小说。读金庸,读古龙,读梁羽生。特别是金庸的小说,他的书我反复看过好几遍。“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每一个字对应的是哪一部小说,张口就来。相对而言,古龙和梁羽生的小说就读的少了,他们的小说和金庸的小说比起来总感觉在语言描写和故事情节上差了那么一点。 刚上班的时候开始读张爱玲。读张爱玲的时候,关注她的语言文字和她表达的思想情感多过关注作品的故事情节。她那凄美冷艳的文字很是影响了我一段时间。每每下笔都故意营造一种哀怨的氛围,带着强烈的张氏气息。 三十岁出头的年纪终于读懂了鲁迅。再读鲁迅不再像年少时课堂上读鲁迅,年少时每每学鲁迅必然犯困。现在想想那时少不更事,没有阅历,怎能体会鲁迅文中所透露出的无奈与希冀。成年后的寒夜里手里捧着鲁迅的《呐喊》,心中感受着先生的压抑与愤懑,忽然明白了鲁迅为什么要说旧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为什么要呼喊救救孩子!因为封建礼教的伦理纲常已经把中国的父母教导成了具有强烈控制欲望的父母。他们控制儿女的言行思想,包办儿女的婚姻人生,要儿女无条件的顺从效忠于父母。这不是在培养孩子,这是在培养奴才。 年近四十,心境渐渐平和,终于肯承认鲁迅身上始终是带着戾气的。 近几年来,不再熬夜读书,不再喜欢读故事情节很强的书,也不再喜欢读作者的感情色彩很浓厚的书,除非这本书的语言文字太精彩。渐渐地离开了感性文字这个阅读舒适区,更倾向于阅读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类书籍或者平白如说话的散文、说明文。记得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葡萄》究竟是汪曾祺的作品还是沈从文的作品,还是其他作家的,记得不是太清楚了,反正是一个散文大家的作品。文章介于说明文和散文之间,作者平静地叙述着葡萄的生长。读过一遍之后,觉得很好,以后再想读却怎么也找不到这篇文章了,遗憾! 纵观我读书的过程,兴趣是吸引我读书的最大的原因。起初读书的兴趣是因为图画,后来对读书感兴趣是因为作品的情节,再后来的兴趣点是因为是因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现在喜欢读书是因为语言文字本身。每一个年龄阶段选择的读物不同,喜欢读书的原因也不同。 从八九岁到了三十几岁,感性文字一直是我阅读的首选,现在却不愿意再阅读感性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