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
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由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两大块组成,国有经济的两大支柱分别是“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和民间的有限土地使用权”、“国有的金融及大型企事业机构”,联系实际阐述国有经济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功能。
答:国有经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中国经济的四大支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国”,一部分是“民”,因两部分互为支撑,故称为“国民”经济模式。由于有了国民模式,就解决了计划经济缺动力、市场经济缺情义、福利经济缺效率的问题。国民经济空前地调动了全国工商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了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导致物质生产极大丰富。
国有经济两大支柱发挥的巨大功能表现在:
(1)土地国有体现出人道主义和平均主义的人情味道。拒绝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拒绝土地成为主要商品和赢利对象,就是让农村人耕者有其田,城市人居者有其屋,让地球上五分之一的老百姓安居乐业,而非流离失所。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转让还能使国家支出减少对税收的依赖。
(2)基于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存在,政府可以保持相对较低的税率,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去保障国内市场秩序,可以防止外力冲击,防止中国经济的血管被西方经济寡头切开,并狙击他们垄断地球资源的企图。中国国有的企事业机构还担负国防和基础高科技的研发和生产任务。
(3)基于国有事业机构的存在,中国科研、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等中小型家庭企业很难承担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远超世界上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
综上所述,以家庭和社区企业构成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资本市场是两只翅膀,让中国经济得以腾飞,搏击长空。而国家土地控制权和大型国有金融和企事业机构是两只腿脚,保障经济安全,让中国经济站在坚实的大地上,不至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风浪中沉没。削弱中国经济四大支柱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摧毁中国经济。
2、社区和单位与行政的“条条”“块块”重合成弹性的开放的立体网格是中国“社稷”社会模式的四大支柱之一,试比较中国的立体网格“社稷”与西方市民社会的不同之处。
答: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成主体:市民会社由个人构成,社稷网格由家庭构成。
2、基础成分:市民会社的基础是阶级分层;社稷网格的基础是平等的社区和单位。
3、内外纽带:市民会社的内外纽带是法权;社稷网格内外的纽带是家庭伦理。
4、经济特征:市民会社是集团利益博弈的依托;社稷网格内的单位和社区也相互竞争,但家庭为自身福祉在其中“择木而栖”,自由流动。
5、社会关系:市民会社与国家有清晰的“群己权界”,维持权益争夺的动态平衡;立体网格的社稷官民一体,公私一体,维持官民距离远近的动态平衡。
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构想和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务实的科学态度,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判断。其原因是:
第一、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大格局没有变。从世界来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说,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等等。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是顺应发展潮流。
第二,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党的十六大时期相比,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政治层面来看,一是美国和北约调整了战略,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我国周边;二是欧洲通过《里斯本条约》,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三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发生的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别是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四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五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经济层面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恢复好于预期,但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和金融业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家庭负债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增长放缓;二是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对新兴经济体也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四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趋复杂,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这些情况表明,在总的格局不变中世界经济政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我国来说,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有机遇、有挑战,机遇很多很大,挑战也不少不小,但总的特点是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总量大,同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占世界百位左右;二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任务突出,同时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国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居民消费率偏低;三是经济增长速度快,同时经济结构升级遇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大;四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求提升,同时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社会建设的投入和发展还有各种困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大;五是“80后”、“90后”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主体,新一代人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同时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特别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任务艰巨;五是民主法治不断推进,同时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要求提高,对于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六是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同时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增多,对于党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一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优势。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日益显现。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大幅度增强。这为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加快发展。总起来说,我国有机遇,有挑战,还是机遇大于挑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科学发展是今后五年乃至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联系实际论述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关注全体人民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因如下:
这源于我们深刻的国情矛盾。温总理在9月5日的讲话中提出中国面对两大突出的问题,首先就是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它的新意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界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两类,第一类我们称之为私人消费、私人需求。现在通过市场化改革,通过开放市场,我们可以充分地得到满足,尽管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个人的体会,你到美国、欧洲,发现餐馆的服务远不及中国。私人消费通过充分竞争,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服务水平,我们接待老外他都感叹。第二种需求是什么?是公共消费需求,也就是对于教育的需求、卫生的需求、社会治安的需求,特别是对环保的需求。恰恰公共消费需求是随着人均水平提高而与日俱增,而且消费弹性高于以往,而我们的政府不能有效地提供这些服务。这一对矛盾,是结构性的,因此政府就将它作为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来提高有效供给,使得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提供它的数量、质量和可及性,而且价格相对合理,是可接受的。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发展。第二个矛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这两大矛盾,温总理提出来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发展模式的命题和任务,点出了“十一五”规划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国现在要从盲目性到自觉性来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国情矛盾迫使你必须创新,必须主动创新,去迎接这个挑战。 5、有种观点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比科学社会主义更先进,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的改革应以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为样板。请针对此种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答: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1、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范围;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触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根基;3、民主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公平分配”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
(二)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
第一,二者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建设上存在诸多不同。
第二,民主社会主义瑞典模式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不具有“普世价值”:
1、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形成全社会的过度消费,严重削弱了社会资本形成的能力;2、过度的高税收必将抑制企业投资积极性;
3、财政赤字惊人,通货膨胀严重;4、怠工严重,经济停滞。
综上所述,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目前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
解释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
答: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7、一般认为,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进路,即范畴→思想群,思想群→系列,系列→体系。请运用这个方法,简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成。
答:理论体系,是由范畴(或概念)、命题、规律、理论等通过一定的耦合方式有机联系起来的整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范畴是反映和概括客观事物的普遍和本质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之网的网上纽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坚持共产主义为我们的最终奋斗目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包括: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命题
“理论命题”或“简单规律”,是由范畴通过一定的辩证运动结合而成的,是客观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不断重复的联系的表现,是比范畴更复杂、更深层次、更具体的认识。(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命题)
理论命题或者说简单的规律是范畴的结合,但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通过一定的辩证关系结合而成的,是范畴之间关系的表现。(如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命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
一是从历时态的纵向维度,即历史阶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第二阶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阶段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二是从共时态的横向维度,即从内容构成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十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分别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论、社会主义军队和国防建设论、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和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系”
从历时态的纵向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同历史阶段,分别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可以看作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系列”,理论体系是三大理论成果辩证运动的结果。这个辩证运动,是一个“合题”,是“系列”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结果,是辩证的统一。针对三个主要的共同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理论成果根据各自的时代条件和具体认识,分别做了各自的科学回答。
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中,核心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请阐述你对这一范畴的基本内涵的理解。
答:(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3、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坚持共产主义为我们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