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牢记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目前中日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
3、重点分析: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重点。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的,是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
以史为鉴是重点。新课标强调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强调学史为现实服务,因此将其确立为重点。
4、难点分析:
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国民党在抗战中作用是难点。囿于传统认识,学生对此问题难于理解。因此将其确立为难点。
以史为鉴,正确对待中日问题是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日本的态度往往过于情绪化,不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2、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根据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筑起新的经验的建构主义理论。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运用创设情境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
3、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图片资料导入: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先后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新版历史教科书强调:
“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被描述为“两个日本官兵在上海被射杀,导致中日间的冲突扩大了”; “南京大屠杀”,在正文里完全消失了,只在边注上用小字写道:“后来的远东审判认定日军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但这个事件在资料上的疑点很多,存在许多不同见解,至今仍在持续争论中。”
2、提出问题,讲授新课:
(1)你知道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吗?
(2)20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制造了哪些侵华事件,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