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小初衔接试卷(八)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眼睑(liǎn) 胆怯(què) 有恃(shì)无恐
B.垂蔓(màn) 抵御(yù) 深谙(ān)此道
C.游隼(sǔn) 镜匣(jiá) 亲密无间(jiàn)
D.拴(shuāng)住 推辞(cí) 顷(qīng)刻之间
2.下列说法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与期望。
B.《题临安邸》中的“临安”和“汴州”分别指今浙江杭州和河南开封。
C.在首个南京大屠杀的公祭仪式上,齐声诵读《和平宣言》是为了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D.《将相和》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B.《红楼梦》的作者是生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C.“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D.“梁国杨氏子儿岁,甚聪惠”中的,“惠”同“慧”。“聪慧”是聪明、有智慧的意思。
4.表示意思不同的一句是( )
A.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B.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C.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
D.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不能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
二、填空题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这句诗选自《______》,作者是___代______写的,这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
(2)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3)古代的文人骚客_____、_____、_____、_____样样精通,这些被称为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与积累填空。
(1)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鹿柴》)
(2)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3)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4)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别董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_____________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____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7.写出音节为“yi”的六个同音字,然后选其中三个组成不同的成语。
字: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成语:____ ____ ____
三、语言表达
8.今天上数学课,贺一泽没来。作为她最要好的朋友,你会想些什么呢?(补充心理描写的内容,表现你对朋友的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fěi bó)的退休费,祖孙两个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朋友感慨地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嚅(niè rú)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悲悯(bēi mǐn)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共有着这个秘密。
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9.给文章起个合适的名字。_____
10.“奖励”的“励”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
11.联系上下文给文中加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打“√”)
菲薄:①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 ②瞧不起
感慨:①有所感触而感叹 ②感动,愤慨
12.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13.短文中“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_____
14.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
_____
15.你觉得这位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
阅读
①冰雹,俗称雹子,在春末和夏季最为常见,它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我国各地每年都会遭不同程度的雹灾。2005年6月,一场罕见的大冰雹突袭北京:许多汽车在这次特大冰雹中遭了殃,车窗穿孔,车顶被砸成了麻子脸!
②在春末和夏季,有时早晨天气还非常晴朗,可是中午前后突然下起了冰雹。夏天的气温那么高,为什么会下冰雹呢?而冬天天气寒冷却不落冰雹,这是什么原因呢?
③如果你在夏天爬过山的话,一定记得在山顶上早上和晚上还是非常凉快的,还要穿毛衣和棉衣。在海拔4~5千米的山顶上有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冰川。这就说明了,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也在不断下降。在高山顶上如此,那高空应该更是这样吧!事实上,高空中的云,即使在夏季,温度也在O℃以下。
④夏天太阳炙烤大地,在大气层中,有着大量的水汽的热气流,迅速地向高空上升。这时,地面上虽然很热,但是在高空中却依然很冷。当湿热空气进入到高空并冷却下来时,它夹带的一小部分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继续变冷时,就被冻成小冰晶了。小冰晶从高空降落下来,在降落的同时兼并了很多温度低于O℃的小水滴,在自己身上冻结,就成了冰粒;有时候在下降的过程中,遇到一股由下往上吹的强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升气流,又再一次把它带回到空中去。这些小冰粒在高空中再度受冷,与温度低于O℃的小水滴碰撞在一起,并兼并它们,把小水滴冻结在自己身上,因此它的表面上又包上了一层冰。就是这样,它在空中不停的翻腾,不断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相碰撞,穿上一件又一件冰做的外衣,一直到变成一定的重量时,上升气流无法再把它带到高空时,于是就一落千丈,从高空中降落下来——下冰雹了。拾起冰雹,用刀子破开,你会发现它的纵剖面层次分明,那是在高空中冰雹所穿的几层冰衣与雪服。
⑤冰雹是在积雨云和强烈的空气形成对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在冬天,空气比较稳定,上下的“气流差”不像夏天那样大,空气垂直对流运动不像夏天那么强烈,积雨云不容易发生,所以冰雹不容易行成。
16.冰雹一般出现在( )。
A.春末和冬季 B.夏季和秋季 C.夏季和秋末 D.春末和夏季
17.第①段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A.列数字、举例子 B.列数字、打比方 C.举例子、打比方 D.举例子、作比较
18.不属于冰雹形成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
A.气温低 B.有大量水汽的热气流
C.上下气流差异 D.积雨云和强烈的空气形成对流运动。
19.结合归纳冰雹形成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雹
20.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
21.第④段中“一件又一件”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结合短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22.解释划线的词语。
共:_________
锄菜:_________
不异:__________
捉:_________
掷:__________
尝:_________
乘轩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废书:_______________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管宁为什么与华歆割席断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25.记述以往的故事,将自己最难忘的故事写下来,努力回忆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细节。题目:难忘的往事,写一篇作文。要求: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完成后用修改符号认真修改。(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5. 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