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文章写作思路,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语言描写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写法;理解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战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理解贝多芬独特的精神世界,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层层深入地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 课前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听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听出了哪些内容,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贝多芬的伟大,绝不是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敢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与命运的不屈抗争融入音乐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种英雄心灵的表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这将是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之旅。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新授
(一)交流信息,作者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现意义。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二)默读课文,感知情节。
1.词语学习(多媒体显示)
(1)读准下面词语,注意读音,书写。
重荷 深邃 门槛 踌躇 磐石 惹人注目 小心翼翼
愁苦 巴望 锁闭 沉郁 含蓄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2)解释词语:
重荷:沉重的负担。
深邃:深奥。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零乱不堪:零散混乱的样子不能让人忍受。
惹人注目:引起人们的关注。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记录在课本上,小组交流。
(2)阅读全文,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看“客人”访问贝多芬期间写了几件事。
明确:“客人” 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
“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师小结: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况。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三)走近贝多芬
阅读引导,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师过渡语:我们都知道贝多芬在音乐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那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近贝多芬。
1.学生速度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5——8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两肩极——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2)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3)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4)悲剧一般的神情、包含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略带灰色的眼、长而笨重的鼻子、略带方形的下颌——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著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教师小结:
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8段,进一步体味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妙处。
(四)走进贝多芬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过渡语:文章的外貌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独有的气质,他是孤独而又坚强的,全文中还有大量的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词语或句子,加以赏析。
学生先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并在课文上圈点标注,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意,教师全班巡视,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最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抓住贝多芬的语言描写,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多媒体出示)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动很吃惊。
(2)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以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