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壳儿网络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学院(部)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指导教师 职称
年 月 日
需求追随型金融模式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进策略
农村金融体系是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有机整体,在国家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转,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动力,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基础和主体。基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现实问题,使资金供给短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制约因素。
要有效解决“三农”资金供给问题,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质量,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是其必须选择的路径。
1 需求追随型金融模式论及改进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需求追随型金融模式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帕特里克,1966 年撰写的《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文中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提出的。其内涵是: 农村经济增长会扩大金融融资和金融服务的需求,随着需求增长,金融机构会扩张,金融业务会呈现多样性,金融服务领域会深化,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发展了的金融体系又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其核心思想是农村经济发展会增加金融需求,金融需求会引致农村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又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形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 1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金融体系融资和服务的需求
农业经营模式产业化下,涌现出的龙头企业、农业开发公司、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户或农场主等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融资、服务需求总量迅速增长,集约型农业的启动和运行资金需求数量也会扩张。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农产品从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农产品延伸,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和营运资金的筹措等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农村金融体系是提供这些资金供给的主要途径。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性资金需求加大,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因此,农村地区对长期资金的需求更加旺盛。农 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分工日益细化,农村除了传统的存贷业务需求外,还会增加对股票、债券、保险、期货、租赁、汇兑等金融业务的需求。
这些需求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1. 2 农村工业化对农村金融体系融资和服务的需求
农村工业化,使农村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地区会开办大量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数农民会脱离传统农业生产领域,就业于工商业和服务业。工业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农村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的自我内部积累能力弱,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因此,农村实行工业化的启步资金必须通过金融体系来供给。
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的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其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总量和金融服务业务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1. 3 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对农村金融体系融资和服务的需求
农村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其次,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和社会保障措施,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在农村地区实施的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金融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资金需求数量大,期限长; 二是金融业务要求多样化,除了需要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的业务外,还需要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业务,例如,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等业务。三是要求金融服务手段现代化,提供银行卡、自动存取款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金融服务手段。
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体系融资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保障农村发展资金供需平衡,“需求追随型金融模式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 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少,限制多
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少,限制多,没有起到对“三农”发展的全面有效的支持作用。
例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保险公司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起到全面支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的过程中力不从心,主要表现为: 一是筹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 二是筹资功能不强,主要受到国家财政有限资金的限制,难以保证各项资金按时拨付到位; 三是资金运用具有“刚性”,农副产品大多是易腐产品,收购时效性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往往难以保证其收购资金按时拨付到位。影响收购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三农”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公司有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安徽国元等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但是我国农业保险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农业保险公司地域性强,覆盖面有限,保险立法滞后,标的和险种少,监管难度大,巨灾无保障等。
2. 2 农村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业务比例和种类没有制度约束
农村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业务比例和种类没有制度约束,特别是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广,其资产业务,面对“三农”天然弱质性,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逐渐收缩其业务,导致农村普遍出现“贷款难”的现象。根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统计的资料显示,1993 - 2009 年,我国农民的借贷平均约 70% 来自民间借贷。
2. 3 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在村镇的营业网点少
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在村镇的营业网点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机构只办理存款业务,农村资金通过金融体系大量外流,使农村发展的资金供给短缺更是雪上加霜。我国目前在乡镇设有分支机构最多的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官方网站查询统计的结果显示,全市 14 个区县,分行 1 个,在市区; 支行市区 51 个,乡镇 21 个; 邮储专柜市区 7 个,乡镇 36 个; 营业所市区 11 个,乡镇 15 个。支行市区明显多于乡镇,邮储专柜和营业所乡镇多于市区,况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能办理的贷款业务种类很少,限制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存款容易,贷款难”的问题。
村镇银行的网点基本分布在乡镇,但是机构数量更少,例如: 陕西省截止 2011 年 10 月底,只有 9 家村镇银行。况且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在500 万至 5 000 万之间。注册资本低,直接影响其单笔业务规模,不能有效解决农村所需资金“瓶颈”问题。
2. 4 农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农村地区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农村地区只成立了少数的贷款公司和保险公司,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设置几乎是空白。例如: 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农村地区少有涉及。
2. 5 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不规范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构建过程中过多强调金融机构如何组成,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关注和研究不够。
3 农村金融体系改进的对策思考
3. 1 从数量和质量优化设计农村金融工具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依然以最常用的传统金融工具为主,例如: 存折、贷款合同、保险单等运用比较频繁,很显然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农业企业、乡镇企业和农村的私营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农民增收快,农村比较富裕,因此,在这些农村地区可以试点,增设针对企业和农户融资、理财需要的股票、债券、融资租赁、信托计划、通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高收益债券、和针对农业商产业化的商业票据、期货合约、期权合约等农村金融工具。
3. 2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
以村镇商业金融机构为主,合作性金融机构为补充,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试点农村金融机构混业经营。
( 1)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金融机构,需要科学合理进行组建,明确分工,明晰产权,理顺关系。特别是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涉及到的基本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而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监管体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