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90 总分:20)
一、选择题
(2分)1.非洲干旱导致蝗灾暴发。在繁殖季节,雌蝗虫将受精卵产在土壤中,干燥的土壤有利于蝗虫的产卵和孵化,多雨和阴湿的环境则不利于蝗虫的繁殖,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影响生物
D、环境影响生物
【标准答案】 D
【解析】
【思路分析】
蝗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在繁殖季节成熟的雌、雄蝗虫交配后,将卵产在干燥的土壤中.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解题过程】
解:非洲干旱导致蝗灾暴发。在繁殖季节,雌蝗虫将受精卵产在土壤中,干燥的土壤有利于蝗虫的产卵和孵化,而多雨和阴湿的环境对蝗虫的产卵和孵化有不利影响,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是环境影响生物。故选:D。
【end】
(2分)2.一名学生在调查某草原生态系统后,绘制了食物网简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杂食性的鸟与昆虫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
B、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生物外,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C、该食物网中只有鹰处于第三营养级
D、若杂食性的鸟全部被猎杀,则昆虫的数量会无限增长
【标准答案】 A
【解析】
【思路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 的关系。(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书写、物质能量流动特点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解题过程】
解:A、杂食性的鸟吃昆虫,但是杂食性的鸟和昆虫又都吃绿色植物,说明它们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A正确;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C、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级有鹰和杂食性的鸟,C错误;D、若杂食性的鸟全部被猎杀,则昆虫的数量会因缺少天敌数量增多,当昆虫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因缺少充足食物而减少,所以昆虫不会无限增长,D错误。故选:A。
【end】
(2分)3.复习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生态系统功能”的知识,小明归纳出以下几点,其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而物质是循环往复的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
C、初级消费者能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食物链越长,终极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标准答案】 A
【解析】
【思路分析】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解答本考点题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明确物质和能量的方向是单向性的,另一个是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解题过程】
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而物质是循环往复的,正确;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正确;C、初级消费者能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错误;D、食物链越长,终极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正确;故选:A。
【end】
(2分)4.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要做到:常通风,勤洗手、出门佩戴口罩,佩戴口罩的动作看似简单,却有很多与运动有关的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自己佩戴口罩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B、肘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其结构由关节头、关节腔和关节囊构成
C、该动作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D、口罩质量很轻,佩戴口罩的动作不需要消耗能量
【标准答案】 C
【解析】
【思路分析】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解题过程】
解:A、为自己佩戴口罩时,上肢处于屈肘状态,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A错误;B、肘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其结构由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构成,B错误;C、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C正确;D、佩戴口罩的动作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
【end】
(2分)5.狼群有策略地慢慢接近羚羊群,警惕性很高的成年羚羊高高地竖起尾巴示警,羚羊群快速转移逃跑,从动物行为的角度分析,“狼群有策略地捕羊”和“羚羊快速逃跑”的行为依次属于( )
A、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B、觅(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C、防御行为,防御行为
D、社会(群)行为,迁徙行为
【标准答案】 B
【解析】
【思路分析】
(1)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特点,动物行为分为防御行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途径。
【解题过程】
解: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狼群中有首领,群体中各自分工、协作,这是社会行为,“狼群有策略地捕羊”属于社会行为,也属于觅(取)食行为。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羚羊快速逃跑”,防御敌害狼,因此属于羚羊的防御行为.故选:B。
【end】
(2分)6.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B、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C、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D、长期喷洒同种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基因
【标准答案】 D
【解析】
【思路分析】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关键是知道遗传变异原理,以及自然选择的过程特点。
【解题过程】
解:A、米勒的实验证明了化学起源说的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A正确;B、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B正确;C、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正确;D、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D错误。故选:D。
【end】
(2分)7.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B、DNA在染色体上,DNA上的小片段都是基因
C、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标准答案】 C
【解析】
【思路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解题过程】
解:A、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不成对,A错误;B、DNA分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