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的发展
【摘要】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得出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中药产业由于自身的快速增长, 加之有力的政策扶植,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中药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本文综述了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好更快的实现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我国 中药 发展 现状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treasu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5000 years of Chinese nation, is thousands of years of medical practice that crystallization, is also the world 's outstanding culture ess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lready has a certain scale and R & D capability,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inese herbal pieces and dosage form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 industry due to its rapid growth, coupled with the strong policy support, and the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will enter a new perio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discussed, so as to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realiz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Our coun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正文】:中药的好坏是促进和保障中药产业的能否生存、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药的生产加工、研究开发、市场的购买和销售等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但由于我国中药材原料来源的复杂性,生产加工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参差不齐,使得我国中药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将对我国目前的中药市场的现状和中药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我国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严重短缺,过度开发使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我国林麝、黑熊、马鹿等40个种类的药用动物资源显著减少,其中,麝香资源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70%;冬虫夏草、川贝母、川黄连等资源被严重破坏,野生甘草蕴藏量减少了80%,常用药材人参、三七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此外,近年来,随着欧美发达国家植物药销售量大幅上升,我国企业没有抓住机遇。在日本,汉方制剂每年销量递增15%以上,日本一家专营中药的厂家“顺天堂”,一年的产值相当于我国全部中药一年的出口额。同时,发达国家正在不惜重金加大对中药的研究,对我国中药业的发展也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1.2 我国现代中药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1). 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
(2).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当
所谓活性成分研究,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送至有关活性筛选部门进行活性筛选,碰着算,碰不着拉倒,收效甚微,较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3).化学家与生物学家相互脱节
生物学家尽管不断宣布在身体机能、细胞或基因调控方面有新的发现, 但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灵敏、简便、可靠的活性筛选体系。故化学家即使想进行活性成分研究, 也常常无法实施。
(4). 很少进行活性成分研究
一些研究者只是单纯进行化学研究, 满足于发现一些新化合物, 对活性则极不重视, 很少有人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为了能够发现新的化合物或新的结构, 一些人对有多年临床疗效的中药或民间药兴趣不大, 宁可去寻找那些新的植物资源, 而不管它是否有活性或是否有临床经验。
(5).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
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6).研究得到的部分成果未能进一步提高或推广应用
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得到的活性成分,往往未能做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或者结构改造,并就结构活性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创新药物的贡献作用不大。研究成果未能更好地用于指导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推动中药现代化所起的作用不大。
2 解决我国中药发展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必要加强研究,采取措施,逐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中药的发展:
2.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1)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深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等研究,积极开展中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研究。
(2)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特别是与中药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如证候理论、组方理论、药性理论,探索其科学内涵,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发展源泉。
2.2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
(2)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