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及习作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工具性、人文性,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