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论唐代七言律诗的发展历程
作者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1年5月5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一、引言………………………………………………………… (1)
二、初唐时期七言律诗的形成及发展………………………… (1)
(一)、七律的形成………………………………………………(1)
(二)、七律的嬗变与发展………………………………………(2)
三、杜甫与盛唐七言律诗的发展关系………………………… (3)
(一)、盛唐时期的七律…………………………………………(3)
(二)、杜甫和七律的发展关系…………………………………(3)
四、中唐后期七律的始盛及白居易对七律发展的作用……… (5)
(一)、通俗的“元和体”……………………………………… (5)
(二)、七律的叙事功能…………………………………………(5)
(三)、出神入化数量词…………………………………………(6)
(四)、重言错综的句法…………………………………………(6)
五、晚唐诗人杜牧对七言律诗发展的影响 ……………………(6)
(一)、杜牧的七律………………………………………………(6)
(二)、杜牧对七言律诗发展的影响……………………………(7)
六、结语………………………………………………………… (8)
注 释……………………………………………………………(9)
参考文献…………………………………………………………(9)
后 记(致谢)………………………………………………… (10)
论唐代七言律诗的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品量多质高,在众多诗体中,应该把七言律诗看作是唐代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自中唐始,七律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新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平添了一束奇葩,成为广大诗人所喜爱的一种新体诗。七律滥觞于初唐,起于盛唐,发展于中唐,兴盛于晚唐。初唐诗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甫诸人力辟蹊径,继往开来;白居易等人开拓创新,杜牧等诗人不拘古法,锐意进取,经过近三百多年来的栉风沐雨,七律终于成为唐代诗歌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放着它的异彩。
[关键词]:唐代 七言律诗 发展历程 杜甫 白居易 杜牧
一、引言: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品量多质高,在众多诗体中,应该把七言律诗看作是唐代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全唐诗》共存录诗4.89万余首,其中七律诗的数字是:初唐72首,盛唐300首,中唐1848首,晚唐3683 首。由此可见,自中唐始,七律诗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新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地平添了一束奇葩,成为广大诗人所喜爱的一种新体诗。可以说,只是到了杜甫的律诗出现之后,才算达到全然成功的最后阶段[1]。严明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律诗难于古诗。”他不在其它体裁的诗歌中评比最佳作品,只在七律中选登峰造极之作,可能也是以为七律可以作为唐诗的代表体裁而在此一举。
二、初唐时期七言律诗的形成及发展
(一)、七律的形成
1、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但七律是以格律的产生和七言诗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并坚持从七言诗的格律化发展中寻找七言律诗生成过程的方法,否认所谓“七言律又五言八句之变” 的解释在七律发生论上的可靠性。依据赵昌平先生《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一文的研究发现,初盛唐几次大型唱和活动所作已具七言八句之格的七言律诗中、进一步讨论其各种格律因素的消长和融会,以及在风格方面对七言乐府歌行风味的渐蜕和新的整练典重风格的重塑,从而在完全意义上独立为一种新的体裁。
(二)、七律的嬗变与发展
元稹从《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2]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推进了七言歌行体律化的过程,截长挈短,使之趋于凝炼和完整,脱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如沈佺期于流贬途中写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此诗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诗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七言律诗自初唐沈、宋时定型, 其后作者日出,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3]。但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种事物发展到它的极盛阶段时,往往又会转向其反面,七言律诗的发展亦不例外。在中唐七律大盛的同时,诗坛上却出现了具有脱离现实,华丽柔靡诗风倾向的“大历十才子”这一倒退诗派:1、在诗歌的内容上,他们抛弃了杜甫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极少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而把点缀升平、应制酬唱、模山范水、称道隐逸作为基本主题。2、在艺术方面,十才子大都有比较好的艺术修养,善作七律:“七律章法,大历诸公最纯熟。”(《贞一斋诗说》)他们殚思竭虑地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之内遣词造句,安排声韵,追求形式技巧的华美。
《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指出:“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这个批评还是比较中肯的。这种华丽柔靡的诗风,直接影响到晚唐的多数诗人。特别是七律诗由于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格律,这更给晚唐诗人们提供了炫耀技巧的条件。单纯玩弄技巧的结果,便导致了在七律诗的创作中,风调圆美、滑熟轻艳的柔靡诗风表现得特别严重。
从沈、宋这一类文学侍从在政治变动中的宠辱改易而表现出怨天嗟命的悲叹,到张说等人作为政治角色在政治斗争中的抑扬出入而表现出对人生的质问,无不显示出诗歌内涵的强化。不同的是,前者的表现主要是一种个人的不幸,后者则引发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心理动态。如果说这二者仍然有政治反覆的偶然性因素的话,那么一般文人由侍从位置的润色鸿业到官吏士大夫的行政一方的转变,则从社会普遍性群体性上改变了义人的心理,从而为七律的反映层面作了限定,即江湖往来的交接与走投、吏情官况等内容成为七律的主要情感因素之一。七言律诗产生于宫廷,并没有走向全方位的社会生活,造成这种隔阂的原因是文人价值心理取向的单一性。
作为七言律诗的发展之源,应制创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格律的成熟,而且还在于其境界的光大与气象的高宏对七律格调的弘扬。七律藉此风以成,但又藉初盛唐文章风会大变的风气,而延伸到表现家庭生活、田园生活、边塞情景、游伎生活,及表现节日风候、交接友朋、贬滴旅驿、咏物等各方面,其初步发展展现出一个相当开阔的格局,后来的发展有扬有弃,似有所憾。由于文人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升降,深化了文人的生命体验,为七律注入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所以从杜审言、沈佺期等人起,七律写乐府、乐府写七律已开先风,或以乐府惯用的连词虚语委婉音节,以改变诗质,这些都给七律以新的韵味。在肯定了应制诗特有的礼赞盛世的价值诉求及在这种创作心理上对诗艺的精研后,七律便一步步从形式的初具发展到意象高华境界昌明的艺术高度,又走向典雅庄大,为之注入更加真诚深刻的政治情怀,形成宫廷诗的最高范式之一。
三、杜甫与盛唐七言律诗的发展关系
(一)、盛唐时期的七律
七律滥觞于初唐,至盛唐而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杜甫之前,七律的数量及其在各类诗体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有限,体制风格变化不多,内容上与五古、五律那种广阔丰富的程度相比,也距离很远。七律的容纳量并未得到满足,其潜在的艺术能量还没有得到充分或全面的开掘,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在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在数量众多的诗人及诗歌作品中,很少有哪个诗人主要以七律创作为主。以“诗仙”李白为例,按李白今存诗作,古诗占十分之八稍弱,近体诗中,五律还有九十首左右,七律只有十首,其中一首还只有六句,《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承崔颢《黄鹤楼》而来,也是介于古风和律诗之间的作品[4]。
(二)、杜甫和七律的发展关系
可以说七律在盛唐还不能被绝大多数诗人采用。杜甫情况却大不相同,他写了一百五十首左右的七律,不但在数量上超过了同一时代诗人所作的总数,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作出了多方面的开拓,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曰:“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 [5]说明杜甫于的确是费尽心力,因而后人大都以为杜甫在七律这种体裁上创获最多。
1、杜甫之于七律,圣矣神矣。这主要是指他对后人的包举而不侧重于对前人的兼容。从这一风格来看,显示了他与宫廷诗人的渊源关系,并且在杜甫的创作经历中赋予了不同的阶段性的意义。前期主要显扬盛世之气度,安史之乱后,则表现对再造盛世的企盼,菱州以来则主要以之为往日的记忆表征而反思盛世。具有更多的人文性和历史性内容,是杜甫典丽之风区别于宫廷诗人的主要内容。与此相应的是以议论入诗,直现诗人心理的理性层面,其义理中包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与社会意识及其表达的抑扬曲折和温厚态度,是在比兴方法之外,重构诗教之义与直议方式的融合性。
2、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酬唱合,这类诗内容略为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6]。杜甫充分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3、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如《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诗写巫峡的秋声秋色,美丽而萧瑟,壮阔而阴郁,以此衬托出孤独的诗人形象。整首诗既有力度,又非常精致,给人以丰富的感受。而有时候,杜甫为了追求特殊的效果,又把古体诗的句式、音调锤进律诗,人们称之为“拗律”,如《白帝城最高楼》这首诗中,第二句和第七句语法完整,不避虚词、代词,都是古体诗的散文化句式(通常律诗的句子比较紧缩)。尤其第七句是上五下二的节奏,在第五字“者”处形成很深的停顿,然后引出悲怆而有力的末句。从声律来说,这首诗每一句第五字的平仄都和律诗规定的平仄相反;而且对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句尾都是仄声对三平声,起伏感很强,具有古风的特征。这样,作者打破了律诗固有的平衡,和谐,于拗折中求得独特的韵味,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情。这种借声调和句语的拗折来抒发某种特殊情绪的手段,后来在宋诗人黄庭坚那里被广泛运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杜甫对七言律诗不仅在内容上作了无比深广、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开拓,在艺术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正因如此,形成了以内容海涵地负、感情深沉浓烈、意境博大雄深、语言精工凝炼、声调铿锵潦亮,格律严整流动、结构波澜起伏为主要特征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从而以其呕心沥血的创作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七言律诗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及艺术手法,使七律一体自树大旗,始可与其他各类诗体相争锋,并为这一诗体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营长》)又说:“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正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贡献和追求,他的七律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的古典诗歌创作,后人大都沾杜诗泽惠,其功绩永不可灭。
四、中唐后期七律的始盛及白居易对七律发展的作用
自德宗贞元中至文宗大年间,诗坛风光旖旎,佳作荟萃,七律蔚为大观。短短40年,染指七律的诗人达70人之多,七律达1600首之多,超过了前两百年七律创作之总和[7]。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张籍、王建创作繁丰;韩愈、贾岛、柳宗元、刘禹锡各有建树;姚合、杨飞源、牟融、李坤、鲍溶、殷尧藩等亦各有千秋。唐代的七律创作,首次出现了繁荣局面[8]。这其中白居易的成就斐然。
(一)、通俗的“元和体”。以写新乐府的手法来写七律,创造了坦易流畅的七律风格。他的首要业绩就是把初唐囿于宫廷,衣冠楚楚,直到中唐后有失富华丽之态的七律带到了名山大川,交给了里闾市井。他用整饬庄穆的七律描写山川胜景,叙写民风民俗,取得了极高成就。在此前的七律泰斗杜甫,只是在抒情时偶尔融及山川风物,以意为主;崔颢、薛据、储光义曾以七律写山水田园,但偶一染指,即浅尝辄止。只有白居易,才是七律中勾画有鲜明山水特征的完整浑融的风景;生动逼真地叙写民风民俗。
(二)、七律的叙事功能。叙事性强是新乐府的突出特点,是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白居易将此传统带到七律创作中,拓宽了七律的叙事功能,而且白居易还创造了七律的特异结构,诗题正文长,有的长达百余字,融会进大量信息,拓宽诗的意境,对增强律诗叙事功能,起到了显著作用。如《微之到通州日,授馆未安,见尘壁间有数行字,读之即仆旧诗。其洛句云:“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然不知题者何人也。微之吟叹不定,因缀一章,兼录仆诗本同寄省。其诗乃十五年前初及弟时赠长安妓人阿软绝句。缅思往事,杏若梦中,怀旧感今,因酬长句》,诗题长104字,似新闻报道,交代背景,纪实情真。正文缅忆往事,重在今昔对比。整体看来诗的内容含盖面更广,所反映的思想主题更突出,其意绪幽长独具特色。白居易的此种七律结构,给元稹、李绅、刘禹锡等以极大影响。
(三)、出神入化数量词。他将崇高和优美,闳阔与纤细婉约的风格熔入一联之中,使其七律独得风神,如“春风北户千茎竹,晚日东园一树花”(《北序招客》),“千声方敲相续,一曲云和戛未终”(《偶改》),“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夜泛阳坞入明湾即事寄崔湖州》),“风月万家河西岸,笙歌一曲郡西楼”(《城上夜宴》)。
(四)、重言错综的句法。即一句诗中同一字词的重复使用。如“百里音书何太迟,暮秋把得暮春诗”(《谓村酬李十二见寄》),“半依云渚半依山,爱此令人不欲还”(《题王处士郊居》),“白头新洗镜新磨,老通耳来不奈何”(《悲歌》)等。我们读这些诗,自然会特别注意“暮”、“依”、“新”所反映的意义;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了它们传导出的音韵效果,是作者有意识地集中某些音质,使字音愈益精神化。白居易七律中重言错综法的运用,也节约了读者的心理能量,使之获得快感。
白居易的一生创作的七律共有589首,是杜甫的三倍多,由于他的出现,唐代七律创作发生了重大转变[9]。以四十四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他的探索强有力地影响了整个时代及晚唐诸家,也使其七律坦易晓畅的风格更为昭彰[10]。中唐其他七律作家,成就不一,风格各异,他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