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效果,加强病情观察,更好的指导临床尽快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调查方法,应用尿激酶(UK)、链激酶(SK)、重组组织溶酶原激活剂(t-PA)等药物进行溶栓治疗。结果: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治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取得患者的信任,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信誉。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最严重的急危重症之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最大,通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各项检查措施,抓住有利的溶栓时机,经过制订科学严密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指导,加强心理沟通,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是保证溶栓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1」(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危重症之一,好发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该病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临床处理棘手,死亡率也较高。我院于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以来采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门诊或住院病人,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为32例,女为8例,年龄在45~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3.6岁。所有病例均有心电图、心电监测,血清酶谱检查等方法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1病人资料评估
1.1发病前常有明显诱因,如精神紧张、情绪过分激动、过度体力活动后血压急剧升高使心脏负荷增加可诱发本病;
1.2饱餐、特别是进食大量脂肪后,由于血脂、血液粘稠度高,使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集聚而引起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诱发心梗;
1.3睡眠或休息时,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梗;
1.4约有半数以上的病人过去有高血压及心绞痛病史,也有部分病人无明显诱因及先兆表现,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这类病人病情往往发展迅速,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身体状况评估:
2.1先兆症状 最突出的表现是心绞痛的加重或新发生;原有的稳定性心绞痛变为不稳定性,且发作频繁,程度较重,疼痛性质较以前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常超过15~30min,应用硝酸甘油疗效差,疼痛时伴有心电图明显缺血性改变。
2.2主要临床表现:
2.2.1疼痛:是本病早期最突出的症状,常为压榨性,病人常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疼痛部位多在胸骨的中、下段,常波及整个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长,多在1~2h至十几小时。
2.2.2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休克多在发病后数小时或一周内发生。约见于20%的病人,主要为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2.2.3心脏功能不全:主要左心功能不全。
2.3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
2.4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
2.5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由坏死物资吸收引起的症状,持续约一周左右。
3心电图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1)坏死区ECG波形:坏死心肌导联出现Q波。(2)损伤区ECG波形:缺血区周围导联显示ST段抬高。(3)缺血区ECG波型:缺血区外周导联显示T波倒置。
4 溶栓治疗「2」的适应症:(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应排除早期复极综合征的ST段抬高;(2)症状出现后0.5~1小时开始溶栓;(3)所有症状发生后6~12小时内就诊的AMI患者如无禁忌症,均应溶栓治疗。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12小时后,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或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4)年龄≤70岁。年龄≥7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塞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5溶栓治疗的禁忌症:(1)活动性内脏出血;(2)各种出血倾向和出血疾病;(3)疑有或确诊主动脉夹层;(4)两周内有大手术史,有近期外伤史;(5)严重未控制高血压,血压>200/130mmHg;(6)三个月内有脑血管意外,头颅损伤等;(7)心房或心室内有血栓形成,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
6 溶栓方法
尿激酶「3」(UK)150万U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5%~10%葡萄糖液中,30min滴入,滴完后2h,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h1次,持续3~5天。同样剂量的链激酶(SK)需60min滴入。用重组组织溶酶原激活剂(t-PA)之前给予肝素5000U静脉滴注,再用下列方法给予rt-PA15mg静脉推注:0.75mg/kg(不超过50mg)30min内静脉滴注,随后0.5mg/kg(不超过35mg)60min静脉滴注,总量不超过100mg。t-PA滴毕后应用肝素700~1000u/h,静脉滴注48h,监测APTT维持在60~80s,以后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h1次,持续3~5天。
二 护理对策
1溶栓治疗前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放松紧张心理,避免一切用力动作,并高流量吸氧,接心电监护,做心电图。在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协助医生询问病史,取得简短而又仔细的病史,决定是否溶栓治疗。准备抢救车及必备药品、除颤器、输液泵等,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选用前臂较粗的静脉并用留置针,尽快准备溶栓药物。采集血标本,检测ACT、APTT、心肌酶五项、肌红蛋白等。
2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2.1 准确执行医嘱 以确保单位时间内溶栓剂的输入,必要时可用输液泵调节速度。
2.2 护理观察 (1)严密观察胸痛情况;(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发现心衰或低血压反应即通知医生,及时作相应处理;(3)注意观察皮肤和消化道出血情况,定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口腔黏膜出血、鼻腔出血、血肿、淤斑、黑便、血尿、呕血等出血倾向。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牙龈出血;吸氧宜用鼻导管,避免鼻腔出血;肌肉注射、静脉穿刺动作要轻,拔针后局部压迫时间>2min,避免局部出血;溶栓期间应适当限制绿叶蔬菜及新鲜水果,防止食物中VitK 1 进入机体,影响抗凝效果。如有出血现象,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并适当备用止血剂,大出血时即停溶栓治疗;(4)注意观察血清酶的变化。溶栓开始12h内每2h抽血1次,查凝血酶原时间;(5)注意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溶栓开始12h内每2h做1次心电图,以观察动态演变过程,了解心肌供血恢复情况。(6)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