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病人的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75%,一旦狭窄部血管粥样斑块增大、破溃、出血,局部血栓形成、栓塞或出现血管持续痉挛,使管腔完全闭塞,而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诱因包括:
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冠脉张力增高;
②休克、脱水、大量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率失常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冠脉血流量锐减;
③饱餐特别是进食高脂肪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
④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等使心肌耗氧量剧增。梗死部位的心肌在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分钟既有坏死,1-2小时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一般需要经过6小时才出现明显的组织学改变。心肌梗死的瘢痕愈合约6-8周,即成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二)临床表现
与心肌梗死部位、面积大小、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1.先兆症状 约有51%-81.2%的病人在起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特别是新发生心绞痛及原有心绞痛加重较为突出,表现为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前剧烈、持续时间较久,硝酸甘油疗效较差,诱发因素不明显。心电图呈现明显缺血性改变即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典型症状
(1)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而被误诊。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因坏死物被吸收所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若室性过早搏动频发(5次/min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一些病人发病即为心室颤动,可引起心源性猝死。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也时有发生。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见,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若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说明梗死范围广泛,且常伴有休克或心力衰竭,故情况严重,预后较差。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常见血压下降,若无微循环衰竭的表现仅能称之为低血压状态。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的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20%的病人,主要是心源性,为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神经反射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为次要因素,有些病人尚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参与。严重的休克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反复出现。
(6)心力衰竭:发生率30%~40%,此时一般左心室梗死范围已>20%,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室顺应性降低和心肌收缩不协调所致。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发病最初数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也可突然发生肺水肿为最初表现。病人出现胸部压闷,窒息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白色或粉色泡沫痰、出汗、发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引起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常有特征性改变及动态演变过程。
心电图出现特异性动态演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且对梗死的范围、定位、估计病情程度和预后均有帮助。
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
T波高耸→ST段抬高→出现异常Q波→ST段回落→终末T波倒置→ST段回到等电位线伴有T波深倒置→形成明显的病理性Q波,同时T波加深→Q波逐渐变浅,同时倒置T波逐渐变浅。
②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心电图中不出现Q波,但有关导联R波电压进行性降低(R波渐进性不良),ST段普遍压低,继而T波倒置加深呈对称性。
③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可根据病理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Q波,确定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2.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
①.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更具有优越性,但特异性差。
②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被认为是目前最肯定的诊断指标。其特点是cTnT和cTnI在起病2~4小时升高,峰值在12~24小时,cTnT可持续10~14天,cTnI可持续7~10天。
③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起病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而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总之,对心肌坏死标记物的测定应进行综合评价,如肌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最早,也十分敏感,但特异性不很强;肌钙蛋白出现稍延迟,而特异性很高,其缺点是持续时间长达10~14天,在此期间出现胸痛,判断是否有新的梗死不利;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虽不如肌钙蛋白敏感,但对早期(< 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较重要价值。
以往沿用多年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测定,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远不如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述心肌坏死标记物,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10小时开始升高,按序分别于12小时、24小时、2~3天内达高峰,又分别于3~4天、3~6天及1~2周内降至正常。
3.超声心动图
①根据室壁运动异常可对心肌缺血区域作出判断。
②早期诊断乳头肌功能障碍和室间隔穿孔。
③帮助发现升主动脉夹层。
④评估心脏功能。
4.放射性核素检查
①可显示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②可判断是否有存活心肌。
(四)治疗原则
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主张早发现、早住院,并强调住院前的护理,应遵循尽快回复心肌的血液在灌注,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原则。住院后争取在30分钟内进行药物溶栓或在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尽可能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使病人安全度过急性期,防止猝死。
1.一般治疗和监护
(1)休息: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2)吸氧:鼻导管间断或持续吸氧3-5天,重者可以面罩吸氧。
(3)监测: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必要时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中心静脉压。
(4)护理:心理、生活、饮食、活动等的护理与指导。
(5)建立静脉通路
(6)应用阿司匹林:无禁忌情况下即刻给予阿司匹林150~300mg嚼服,以后每日1次,3日后改为每次75~100mg,每日1次长期服用。
2.解除疼痛
(1)吗啡5~10mg皮下注射或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
(2)疼痛较轻者可以使用罂粟碱或可待因,或安定(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
(3)试用硝酸酯类药物含服或静脉滴注。
(4)心肌再灌注治疗可有效地缓解痛疼。
3.再灌注心肌
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本方法是一种使闭塞血管恢复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的积极治疗措施,又称早期血运重建,可以缩小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1)介入治疗(PCI)
①直接PTCA:如有条件可作为首选治疗。适应证:ST段抬高和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适合再灌注治疗而有溶栓禁忌证;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但狭窄严重,血流≤TIMIⅡ级;发病12小时以上者不宜行该治疗。
②支架置入术:可以对PTCA的患者实行该方法。
③补救性PCI:溶栓后仍然胸痛,ST段未降低,造影显示血流≤TIMIⅡ级,宜实行补救性PCI。
④溶栓治疗再通者的PCI:溶栓成功,可在7~10天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
(2)溶栓治疗
①目标: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限制梗死面积,保存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预防缺血或梗死再发。
②适应证:心电图至少两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段抬高,病史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伴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病<12小时,年龄<75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5岁,可以谨慎进行溶栓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12~24小时,仍然有胸痛及ST段抬高者。
③禁忌证:近1年内的脑血管意外;3周内进行过大手术或严重外伤或分娩;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或溃疡病出血;2周内穿刺过不能压迫止血的大血管;疑有或确诊有主动脉夹层;头颅损伤或已知的颅内肿物或动静脉畸形;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剂或有出血倾向者;重度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或慢性严重的高血压病史;2~4周内有心肺复苏史。
④常用的溶栓药物:尿激酶(UK);链激酶(S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⑤溶栓疗效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直接观察;临床再通的标准:a.开始给药后2小时内,缺血性胸病缓解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