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

207阅读 | 7收藏 | 9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第1页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第2页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第3页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第4页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第5页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第6页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第7页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第8页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doc第9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9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一叶一追寻一花一迷离 上传于:2024-06-08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 【课标考纲】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评价“重农抑商”、“海禁”(实质是闭关锁国)等政策,认识这些政策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试大纲】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高考回眸】 【考情分析】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部分。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从命题趋势看,应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08高考试题涉及本专题的主要考点情况如下: 试题分布 主要考点· 山东文综第9题 古代城市的发展 广东试卷第2题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广东试卷第4题 中国古代的农业政策 广东试卷第26题 西汉时期经济的发展 北京卷第14题 都江堰的作用 天津卷第16题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应对策略】   复习本专题,要概括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主要的经济政策,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商业也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成就,但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始终居于农耕经济的补充地位,深深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以汲取历史教训。 【专题立意】 古代中国的经济是经济模块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等内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基本上由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分构成。农业是最主 要的生产部门,故称之为农耕时代或农耕文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色。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式。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中长期领先世界的部门。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市场的扩大、商品的增加、城市的发展、货币的演变、商帮的出现等方面。重农抑商是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本专题内容在新课标的教材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与三大热点问题相关联:(1)三农问题。这是我国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是近年高 考极为关注的内容,几乎每年都有所涉及。(2)市场经济。自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就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3 改革开放。“闭关自守”是改革的反面,明清时期因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事实,从反面说明了对外开放的正确性。 【知识整合】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1.先秦时期的农业 (1) 耕作技术 ①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②距今七八千年,先民发明了最早的农具一一耒耜,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③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④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人们开始用牛耕地。⑤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西周的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③春秋时期,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形成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④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3)农业生产模式一一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形成。 (4)农业政策一一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先秦时期的手工业 (1)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2)冶金业:①冶铜技术:夏朝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③炼钢技术: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3)丝织业:商代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产量大,质量高。 (4)制瓷业:商朝时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先秦时期的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周时期,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二、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 (1)精耕细作技术 所谓“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汉代农学著作《汜胜之书》关注到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 (2)生产工具改进 汉代发明了播种工具楼车;一些耕犁开始安装碎土的犁壁;赵过推广的耦犁。 (3)耕作方法 赵过推行“代田法”;汉朝还创造出“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 2.秦汉时期的手工业 (1)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2)制瓷:东汉时,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3.秦汉时期的商业 (1)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2)西汉,出现“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局面。 (3)著名的商业中心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 (4)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5)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专职官员进行管理。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1.魏晋隋唐时期的农业 (1)农业生产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最早的杰出农书。江南地区,农业快速开发,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土地制度 ①三国时的屯田制:三国时,曹操为了筹措军粮,招抚流民耕种田地,称为屯田。在军事频繁的地区,也让士兵屯田。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有田耕种,军粮得到保证。 ②北魏的均田制 内容: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政府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占有田地有最高限额。百姓每年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实行以后,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经济逐渐恢复。 ③隋唐的均田制 内容:隋朝和唐朝前期,继续实行均田制,但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作用:隋唐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继续发展,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2.魏晋隋唐时期的手工业 (1)冶金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提高。 (2)制瓷业: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隋唐时期的商业 (1)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大运河开通,促进了商品流通。 (2)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②唐都长安城内有东市、西市,商贾云集。③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为重要的市镇。④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⑤唐朝时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的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四、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 1.宋元时期的农业 (1)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北方出现的旱地中耕农具耧锄等;稻麦复种制出现。 (2)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 (3)经济重心南移: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宋元时期的手工业 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是江西著名的瓷窑;元代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机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3.宋元时期的商业 (1)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城市己打破坊和市的界限,店铺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打破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市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北宋时,益州出现了世界占最早的纸币交子。 (2)元朝商业的繁荣: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五、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1.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 (1)耕作技术: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形成一年三熟制。 (2)农作物品种引进: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如棉花、茶叶、油料等,还形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农学著作: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 (1)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以景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明中期;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2)丝织业: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 心;花楼机是当时的丝织工具;清中期著名的丝织新品种是“金宝地”也称“妆花遍地金”。 3.明清时期的商业 (1)商帮:明清时期,在全国形成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徽商:徽商经营的范围很广,对食盐的经营尤为重视;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他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并且插手生产领域,还经营典当等金融活动。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 (3)晋商:晋商在明初主要经营盐业,后来逐渐扩大经营范围。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等,活动范围极为广泛,许多人甚至走出国门。 4.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1)产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某些生产部门,如苏州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手工业工场,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3)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①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②表现: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5.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明清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继承传统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官府还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明清两代都有庞大的官营手工业,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2)“海禁”与“闭关锁国” 明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下令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清代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 迁界,实行锁国政策。正常的海外贸易,陷于停顿。清统一台湾后,曾一度开放海禁。乾隆时,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 【重点突破】 1. 如何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发展的条件:(1)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3)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4)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于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既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特点: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积极作用:①自耕农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稳定。。②自耕农是小私有者,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作用: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自给自足限制了消费,阻碍了社会分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