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和悼词的结构特征。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人。
2.过程与方法:感受对马克思悼念敬仰之情,体会本文清晰的思维、缜密的逻辑和准确严谨的语言。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传承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结构。
2.品味本文准确缜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下面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以上这些话,充满着对生活积极的思考和见解,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借鉴。他是谁?他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是一个怎样的人?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英国广播公司同年开展的同名活动,再次得出同样的结论;2002年英国路透社“千年伟人”评选,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古今最伟大哲学家”评选,马克思再居榜首。
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来进一步了解马克思这个伟人。
二.恩格斯与马克思简介
恩格斯(1820—1895),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德国人。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人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友谊也堪称举世无双。
三.演讲词
1.演讲词
也称为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它是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有规范和提示的作用,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词是一种常用的文体,用于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和见解,也可以用于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它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能够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演讲词可以包含各种主题,如个人成长、社会问题、教育理念等,它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启发思考,甚至影响行为。好的演讲词能够激励人心,启发智慧,改变生活。
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稿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整体性、口语性、临场性等。
演讲稿的结构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其结构原则与一般文章的结构原则大致一样。
2.悼词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通常来讲悼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宣读体悼词形式却相对稳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①标题
标题的组成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由文种名称承担标题。如《悼词》。另一种由死者姓名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如《在宋庆龄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②正文
悼词的正文通常由开头、中段、结尾三部分构成。
开头一般以沉痛的心情说明召开或参加此次追悼会的目的,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说明死者的职务、职称和称呼,以示尊崇,要注意这些称呼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接着简要地概述死者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原因与世长辞,以及所享年龄等。
中段承接开头、缅怀死者。这是悼词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即对死者的籍贯、学历以及生平业绩进行集中介绍,应突出死者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对死者的思想、精神、作风、品质、修养等作出综合的评价,介绍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如鼓舞、激励了青年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等。该部分的介绍可先概括地说,再具体介绍;也可先具体地介绍,再概括地总结。
结尾主要写明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及如何向死者学习、继承其未竟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等内容。最后要写上“永垂不朽”、“精神长存”或“安息吧”之类的话。悼词的结尾要积极向上,不应该是消极的。
③落款
悼词一般在开头就已介绍了参加追悼会的人员情况,所以悼词的最后落款一般只署上成文的日期即可。
④按悼词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记叙式、议论式和抒情式三类,其中以记叙式悼词最为多见。
A.记叙式悼词。以记叙死者的生平业绩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议论。通常的宣读体悼词往往采用这种形式。
B.议论式悼词。以议论死者对社会的贡献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叙事。它常见于书面体的哀悼文章。
C.抒情式悼词。以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为主,并适当结合叙事或议论。
四.字词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这里的“量”应该读轻声。
繁芜丛杂: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豁然开朗:豁然huò rán:开阔敞亮的样子。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或者形容一下子领悟明白了某种道理。
浅尝辄止:辄zhé:就。稍稍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事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
衷心:zhōng xīn发自内心的
坚韧不拔:坚:坚定;韧:柔韧。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卓有成效:有卓著的成绩和效果。
嫉恨:jí hèn因忌妒而愤恨。
诬蔑:wū miè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
诽谤:fěi bàng无中生有地说别人坏话,败坏别人的名誉。
诅咒:zǔ zhòu 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永垂不朽:垂:留传后世。指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2.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五.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场景——悼念。
第二部分(2-8自然段):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评价。
第三部分(9自然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开头(1)——述其哀——悼念——悲痛
主体(2-8)——赞其功——评说——敬仰
结尾(9)——颂其德——悼念
六.分析课文
1. 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①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没能陪在他身边,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②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将 “停止思想”,换成“逝世”, “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可以吗?
第1自然段中不用“逝世”,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第2自然段中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讳饰,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 3 \* GB3 ③“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 4 \* GB3 ④.第2自然段中的两个“对于”与后面的具体展开并不一致,这是作者的大意吗?
明确:谈到“损失”,自然是“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首先能感受到,谈到贡献,文章首先是介绍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然后揭示他取得巨大成果的原因:为指导革命实践推动历史。这样就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地想我们阐述了马克思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这前后几部分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递进的,逐步推向高潮。这样安排更符合逻辑思维。
= 5 \* GB3 ⑤体会“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这些词语的内涵。
“最”: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之情。
“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表达了作者对马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
= 6 \* GB3 ⑥. 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这也是一个过渡段,引出下文。
“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去世带来的后果,也揭示了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这位伟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与“不久”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强调了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 从第3自然段开始,作者分别就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展开了论证。现在请在第3自然段到第5段中找出马克思在理论方面做了那些贡献?
第3自然段:“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4自然段:“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