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历史高中人教版教案:1.7 新思想的萌发(备课资料).doc

164阅读 | 7收藏 | 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历史高中人教版教案:1.7 新思想的萌发(备课资料).doc第1页
历史高中人教版教案:1.7 新思想的萌发(备课资料).doc第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酷的像风野的像狗 上传于:2024-05-30
●备课资料 一、新思想萌发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领域内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 由于战争的失败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人们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中国究竟怎样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自主?这个问题已成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爱国人士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封建士大夫集团时,有少数进步思想家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严重矛盾。他们在鸦片战争后,要求抵抗外国侵略,反对脱离实际的崇尚空疏的学风,提倡研究现实问题和有用的学问。 二、新思想的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阶级和时代的烙印,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反对清朝统治者对外投降卖国,但又不可能真正地依靠人民抵御外侮,当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时,他们便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魏源和姚莹虽然提出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从而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三、魏源的思想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胡南邵阳人。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便对英国侵略者把鸦片强加于中国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鸦片贸易是使中国民穷财尽的重要原因,主张严禁鸦片输入。鸦片战争期间,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中,亲自参加了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南京条约》订立后,他在复仇雪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根据他所能搜集到的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对强国御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明白揭示他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使魏源增强了战胜外国侵略者的信心。他指出,中国人民有力量击败外国侵略者,捍卫中国的独立和自主。他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以款后开网纵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他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投降卖国所造成的。 魏源认识到外国侵略者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侵略野心,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加强国防,千万不要迷信一纸“和约”。他提出了一套对付外国侵略者从海上入侵的防守方案,主张不与外国侵略者在外洋交锋,而在内地严密布防,诱敌深入,然后把敌人彻底歼灭。他对沙皇俄国侵略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历史,也作了一些研究。他指出:俄罗斯“去中国京师二万余里”,“其国本微弱,地亦狭”。后来,沙皇俄国大力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才与我国接壤。他谴责沙俄自十七世纪中叶以来不断侵入我国黑龙江以北地区的罪行。 魏源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出发,提出了“师夷长技”,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也应当由此着手。他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制造各种轮船和机器,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他要求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当时是很珍贵的。 魏源对当时思想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宋学(理学)和汉学(考据学),进行了不少揭露和批判。他把理学斥之为“俗学”,把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斥之为“庸儒”,揭露他们的那套学问“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实际上是没有用处的。他对那种用繁琐考证方法研究儒家经典的汉学,也表示很大的反感,指责它“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他对宋学和汉学的批判,是对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的一个大胆的挑战。 魏源还针对当时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复古守旧的反动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制度也必然发生变化,“封建之于郡县,井田之于阡陌”,就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明显例证。他还强调说:“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根据这个观点,他提出了“变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