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写景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的感情。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赏析文中优美句段。
理解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品读课文,揣摩作者笔下平凡景物的独特魅力,发现并感悟济南冬天的美以及作者对其寄予的深情。
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能力,提高对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把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重要问题】
济南的冬天整体风貌是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济南“温晴”的特点呢?请用小标题来概述画面。
纵观全文,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的,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如此可爱,那让作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怎样的小山图景呢?具体赏析。
第一段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找出描写山光画面中写得贴切而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拟人句,并且讨论它们是如何写景状物、传达神韵的。
济南的水有怎样的特点呢?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呢?
篇末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作结,有什么好处?
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语引入
一场大雪刚过,冬天以它的银装素裹郑重地像我们证明:它曾来过,而且轰轰烈烈不容置疑。似乎没有飘雪的点缀,没有寒冷的威逼,便构不成冬天。身在北国的你印象中的冬天是怎样的呢?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还是吹面不寒温情款款?是一片萧索万物寂然还是橙黄橘绿有情有味呢?地域不同,风景各异,冬天的脾气面貌也不尽相同。南阳我们已经如此熟悉,那么济南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一起走入济南,欣赏济南的冬天。
作者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是语言艺术大师,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擅长以微小的社会画面来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在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指点褒贬善恶指点江山,这样一位目光深邃而严肃的作家也不乏温情和幽默,《济南的冬天》是作者1931年作者从英国任教回来,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下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作者称济南为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有山有水,我们熟悉的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在济南,并称济南三大名胜,作者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对这座城市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济南,它的冬天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整体感知
(一)字词疏通:
济南(jǐ) 伦敦(dūn) 得(děi) 着(zhuó)落 露(lòu)着 看(kān)护妇 薄(báo)雪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着落(zhuó) 看护(kān) 澄清(chéng)
(二)思考问题
济南的冬天整体风貌是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由第一段可知:整体风貌是 温晴——通过三组对比 以北平的多风、伦敦的多雾、热带骄阳,来反衬济南冬天的无风声、有阳光且阳光温和的特点,进而引出济南冬天温晴的整体风貌,得出济南是个宝地的总体感受。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济南“温晴”的特点呢?请用小标题来概述画面。
第二段:小山摇篮图
第三段:雪后初晴图
第四段:城外远山图
第五段:空灵水晶图
在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后,作者又从济南的山和水两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
作者用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先以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纵观全文,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以“温晴”贯穿全文,结构上采取总-分-总的模式,第一段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结尾呼应开头又照应题目,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4.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的,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
运用拟人:晒-睡-醒,一连串拟人手法的运用烘托出温暖舒适的环境。
运用比喻:小山三面环绕,营造了有利的地理环境,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山比作“小摇篮”并且低声私语,关爱呵护、温存体贴的情状如在目前,写出了小山的可爱。
通过人们的感受:济南的人们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它们一看到那些小山,心中就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幻想春天即将到来,从神态和心理活动上,来侧面表现小山的功用的可爱。
5.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如此可爱,那让作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怎样的小山图景呢?一起研读第三段。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给本段文字分层:(共分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走入这幅雪后初晴图,领会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景物巧妙地融入画面中的,又是如何将这幅静态的画面变得灵动了起来?
(提示:找出图中的景物,注意对景物描绘时使用的表示色彩的名词、表示情态的动词,以及用到的修辞手法和从中传达出的情感。)
画面的主角:矮松、树尖、山尖、山坡、草色、阳光 (由近及远 错落有致)
画面的色彩:青黑、白花、蓝天、暗黄、粉色 (色彩鲜明 秀丽清新)
画面的情态:顶、镶、穿、露 (动词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情味十足)
(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的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
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把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看护妇,表现了矮松的窈窕秀美,更突出了雪色的洁白无瑕;把白雪和草色相间的山坡,比作带水纹的花衣,并且引发联想,“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则使小山赋予了生命,并充满善意和热情;尤其是傍晚在夕阳映照下的露出粉色的白雪,像是少女羞红的脸颊,更是将小山和山上的雪色写得活灵活现情味十足。
(4)再次朗读本段,品味画面里寄予的作者情思,以及时如何通过语气语调表现出来的?
“最、呀、就、吧、太”这些词饱含深情,将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雪景的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本课时小结
老舍笔下的冬天的济南,是个难得的宝地。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围绕“温晴”的特点,描绘了四幅画面,而且有详有略、各具特色,尤其是雪后初晴图的描写,更是层次分明、色彩明丽、淡雅清新、神韵流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初步了解了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下节课,我们的视角从俯瞰全篇到深入字句,进一步来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谊浓。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
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去欣赏了冬日的济南风光,虽然同处北方,但却犹如南国,因为她的温晴,所以山光秀美,因为她的温晴,所以水色空灵,因为她的温晴,所以她是老舍辗转各地途中尤为喜爱的一块宝地,心之所爱,流诸笔端,让我们在一遍遍的朗读里,感受到了那一草一木的容颜,一山一水的情谊。这节课,我们的视角由俯瞰转为近观,由走马观花变为驻足逗留,细细品味,去发现你自己眼中的济南冬天的美。
二、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1.第一段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得出济南“温晴”的特点,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三组对比,其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响亮”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2.找出描写山光画面中写得贴切而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拟人句,并且讨论它们是如何写景状物、传达神韵的。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日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晒、睡、唤醒等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城的慵懒惬意,营造出“理想境界”的整体氛围。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老城躺在摇篮里接受着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并且还有小山摇篮曲般的低声私语,再现了“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把夕阳斜照下的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