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课程与教学论

268阅读 | 12收藏 | 10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课程与教学论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5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6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7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8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9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10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0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那好 上传于:2024-05-21
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王本陆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序言 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现象、问题、规律。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3. 教学论研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第三,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第四,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第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第六,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学论的教育家。 4.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教育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5.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 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A. 不能把学过和真正掌握画等号。 B.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C. 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的基本方式。 D. 真正全面掌握是个长期的过程。 6.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A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B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C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1. 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2.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 课程:即1教学科目;2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预期的学习结果;4学习经验;5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社会改造。 3.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4. 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A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计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2基础性。3开放性。 B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科课程标准,基本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前言 (2)什么目标 (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C教科书和其它教学材料: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 5.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6. 为什么现在课程会在十七十八世纪正式形成?原因如下“ A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 B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 C学制的确立对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D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 (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2)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多样,课堂活动丰富,教科书编写合理。 8.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课程。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A 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称作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A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 B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 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A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五、必修课与选修课。 A必修课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B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 9.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A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a学制。 B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b课程传统。 C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c课程理论。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 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4.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C学科的发展需要 5.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a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b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c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d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6. 课程内容是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7. 课程内容有三种基本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8.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A注重基础性 B贴近社会生活 C尊重学生经验 D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9. 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看做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 古德莱德把课程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10.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A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学生兴趣与发展、社会问题、混合四取向) B处理好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关系。 C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D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11. 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A基础性原则 B时代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 课程实施是课程编制的必要环节,是验证和发展课程的重要形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阶段和有机组成部分。 2.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A忠实取向 B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得过且过取向。 3. 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策略:A自上而下策略 B自下而上策略 C自中而上策略 模式:1领导--障碍过程模式 2研究--开发--传播模式 3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4. 为什么说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A这是由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B这是由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 C这是由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 5.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实用性、明确性、相对优越性) 2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 3教师培训。 4评价的配套改革。 5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6. 课程评价的含义:对课程编制全程各环节,各种因素的价值判断过程。 7. 课程评价的功能: A导向规范功能 B诊断鉴定功能 C激励改进功能 8. 课程评价的类型: 1决策性、研究性、和工作性评价(按目的分) 2自评价与他评价。 3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4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5单向评价和综合评价。 9. 课程评价过程的五个步骤: A确定评价目的与对象 B分析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准则和指标。 C搜集评价资料。 D处理、分析资料。 E做出判断报告结果。 10. 课程评价的对象: 1课程计划评价 2教学大纲评价 3教科书评价 11. 几种西方课程评价模式简介: 1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2CIPP课程评价模式 3CSE评价模式 4目标游离模式 5应答模式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1.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2.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A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 B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角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 3. 以校为本,这一根本特征的理解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4.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主要是: A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B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C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 D它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5.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A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B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C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D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E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6. 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是纵向组织关系。二是横向组织关系。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7. 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检验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8. 评价的基本程序是:1界说目标。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3编制评价手段。4借势和使用评价结果。 9. 校本课程开发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式。 10.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A明确而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 B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C机械的学校教育哲学的教学系统 D学校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E教师的工作时间与专业技能。 11. 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 A调查研究 B集体审议 C课程编制(问题解决、任务定向、自由定向的方式。)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1.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 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内容。 3. 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4. 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现在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学习主人。 D学生是责权主体。 5. 教学实验室的主要特征是: A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B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C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D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6. 古代学校教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2. 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3. 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4. 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9. 1902年、1903年清朝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引入德国的教学体制,开始全面举办现代学校。1905年,又废除科举制度,学习科学文化,取代了读书做官的价值追求。这两件大事,是我国现代教学兴起的基本标志。 10.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11. a由夸美纽斯倡导而到赫尔巴特基本定型的班级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的第一个基本教学模式。 b由杜威系统化的活动教学模式,使现代教学出现了教学模式的二元对立。 12. 优化教学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3. 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A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B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 C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14. 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A遵循教学规律 B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C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1.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 2.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A指导作用不同B灵活性不同 3. 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 A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 B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 C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的三个功能: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标准功能。 5. 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 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按学习结果分类:A言语信息B智力技能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E态度。 三奥苏伯尔的教学目标分类 : A抽象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发现学习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 A教养目标 B教育目标 C发展目标 五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 A记忆水平的教学B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C探究性理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