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中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能够将鸦片战争置于当时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思考,培养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数据图表、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简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外国侵华历史的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通过学习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性质。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
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
3.
第一步:导入新课
[引入] 直到今天,还不乏有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一定剃阴阳头,扎辫子,一脸菜色吃不饱穿不暖,而且跟还喜欢抽鸦片,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人会有如此偏见呢?
第二步:讲授新课
[问] 鸦片战争爆发前,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政府的统治者还活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对外界缺乏了解,盲目自大。那么,当时中英双方在社会背景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去思考总结。
[学生回答]略。
[讲] 首先看欧美世界,政治方面: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美国发生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度逐渐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逐步确立起来。经济方面: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外交方面: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其次看清王朝方面,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政治方面: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军事方面: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外交方面:闭关锁国。社会矛盾方面: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问]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英双方在社会形态方面处于不同的阶段,具有划时代的差距,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突,这场不同阶段文明的冲突根源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讲] 根源是经济原因,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工业革命后,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中国是英国侵略的对象之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英国理想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侵略中国成为必然。
[引入] 我们常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觊觎中国已久的英国需要的只是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而这个借口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虎门销烟的背景。
[学生回答]略。
[投影]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数量表
[讲] 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同时,成为英国对华发动战争的借口。
[问] 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侵略中国的步伐会停止吗?
[学生回答]不会。
[讲] 对的,同学们一定要明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要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问] 同学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两次鸦片战争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要叙述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学生回答]略。
[讲] 首先我们来看鸦片战争,开始于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1843年, 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问] 从这些条约中,列强攫取哪些特权?这些特权对中国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略。
[讲]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 口通商等。列强相继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这些列强的特权使得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拓展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学生回答]略。
[讲] 之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以下几点:
政治上: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思想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从反封建变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由此,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