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中的颜色浅析
摘要:《野草》是精彩的,也是难懂的。它是鲁迅的杰出散文作品,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其中的颜色非常丰富,既写出了鲁迅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充分体现出鲁迅的思想魅力,美学魅力和哲学魅力。分析《野草》中的颜色,可以了解鲁迅当时的思想,并通过这来分析当时的社会时局。
关键词:野草 颜色 生命
《野草》是鲁迅的杰出散文作品,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无与伦比的。鲁迅在《野草》中擅于运用颜色来阐释自己的思想和寄托。纵观《野草》,作者主要运用了三个色调:灰黑,白,红。“鲁迅运用灰黑这两种冷色调来象征暗示那个阴暗的社会和他自身惆怅悲凉的心理;白色被赋予了双重的象征意义:一是孤独抗争黑暗现实而引起的绝望、虚无情绪;一是执著构建美好未来所激发出的充实、圆满心境;红色则传达出鲁迅对于社会的愤怒和复仇,同时也折射出他对于希望的追求和生命的礼赞。”【1】我们读《野草》,就是在读鲁迅的美学魅力和哲学价值。
一:《好的故事》中的红色碎影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2】红色,给人的感觉总会是兴奋的,温暖的,热情的。但是,在这里,作者给人们的视觉效果,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而且让人们有了一个故事一幅画面。在画面里,人们慢慢地体会到其中的交错、会合与离散、扩大与融合。大红与斑红,一丈的红,大大小小的花朵,图画呈现在面前,慢慢地变化。色彩在不断地变化,最后停留在斑红的花影。而斑红花影却也已碎散,伸长,成为碎影,红色碎影。
“在这里,鲁迅重现了道家对虚无的表现力,而色焰和碎影的交织则是佛教艺术中最为常见的和象征苦难意味的形式。”【3】色焰和碎影,在这里象征着苦难,虽说故事是“好”的,诚然,实际上,故事是一个悲剧。而在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生命中的不完整以及变幻。是生命的延续,还是生命的结束?故事中的一切,都在“我”要睁开眼睛的时候,“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4】。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在不经意间。朦胧的,我不知道这是生命中的哪部分,很虚无,很虚无。而这点点红色碎影,更加给予我们空灵轻飘的感觉。
二:《秋夜》的蓝色和粉红色
《秋夜》,现在的研究者大多都认为作者写了一组极富象征色彩的大自然的景物,写了它们在秋夜中的种种不同的表现。
在《秋夜》中,枣树是最早映入眼帘的,文章开篇便写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但是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的也许是天空和小粉红花。天空非常之蓝,显得出奇地高;小粉红花极细小极细小,做着瑟缩的梦。蓝蓝的天空下,距离带来冷漠,高得疏远,星星都是冷眼的。在这么冷的色调下,有了粉红花,唯一让人感到温暖的色彩,却被“冻得红惨惨地”,瑟缩着,感觉上比冷的蓝色更加冷,更加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如此的对比,人们的想象到底会形成怎样?在冷的蓝色下,粉红色独立支撑,这是反抗。枣树在反抗,粉红花也在反抗,于是,它们成为盟友,与天空成为敌人。于是,颜色在这里的作用凸显。它们成为区分的标记。在蓝色和粉红色的对映之下,人们想象力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
蓝色,映射出当时统治社会的黑暗;粉红色,映射出的是当时上进青年的激情。粉红花“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的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这是它的呐喊,这是它的反抗。粉红,是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不满,尽管它象征着希望和对生命的礼赞。“《秋夜》的开始就是分裂,就是自我的分裂。”【5】在这里,作者仅仅是为了强调,为了强调生命的重要。无论是枣树还是小粉红花,在这里,作者揭示的是生命的困境,并且考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倡韧性的战斗精神。
三:《雪》中的白色
暖国的雨是不会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江南的雪却是滋润美艳的;朔方的雪却在纷飞之后,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6】白色的雪中染有血红色的山茶花,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花,再加上杂草的冷绿,这些杂乱的颜色混在一起,映射出一个似乎荒芜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