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当代教育心理学之品德的形成品德这个字眼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丝毫不陌生从小到大无论是默默守护我们的家人还是谆谆教诲我们的老师都告诉我们品德是做人的准则是处事的基准从小就认识到了品德的重要性但对于品德的理解似乎一直都是一种非常模糊的状态在当代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对于品德有这样的定义品德或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品德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种基本的心理成分对于每一个成分都有各个学派的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相关研究他们提出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都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学习完这一章的内容后我觉得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还是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这一节的内容一种品德的形成是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在最初时对于品德认识的缺乏被动地盲目地对顺从社会规则甚至会对规范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再到社会规范的认同这是从被动到主动地一个关键的过度时期最后当对社会规范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后对其的态度会转变为信奉这是内化的最高阶段品德的内化过程需要个体心理状态的转变从被动到主动接受经历的不仅是时间的荡涤更多的是内心的成长只有个体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景下通过将社会规范不断内化使自己的亲社会行为增加才能逐渐构建优良的道德品质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且不谈这个观点太过决断但是借此我们也能看出幼年时期的教育对于一个孩子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性总说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品德这种内化的心理状态更是会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毋庸置疑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在道德意识形成之前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密切的人他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道德观念家庭人员的构成都会影响儿童品质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个体必然会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结所以社会环境对于品德的形成也会有很大的作用识别能力较差的儿童他们对于信息非常敏感对社会充满了好奇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的影响因素都有助于儿童发展优良的道德品质而消极不良的风气会给儿童错误的示范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品德另外有着许多同龄玩伴学友的班集体也会对儿童的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品德的形成也会因他们自身智力的差距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些环节无论是哪一部分的缺失对会有我们难以预料的后果好学生会受到老师的喜爱和重视似乎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然而真正的教育是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们眼中那些总是违反纪律给别人造成困扰的问题学生其实更是老师应该给予关注和关心的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甚至是道德品质问题很多都是源于家庭教育家庭温暖的缺失他们的这些行为也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我们能有一颗接纳和包容的内心真心地去和他们相处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改掉这些不良行为我相信没有人希望别人都讨厌自己排斥自己被他人接纳是每一个人内心共同的渴望只是那些学生使用了错误的表达方式去赢得别人的关注和尊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的培养远比知识的灌输更为重要人的生命是一株盛开的鲜花品德正是它散发的馥郁芬芳你若香气袭人蝴蝶自会到来2016310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姓名施琦学号1315406070年级2013级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