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依旧向钱 上传于:2024-04-1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好! 受学院委托由我代表老生进行发言,不过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就不和大家说客套话了,我仅与大家交流一下我在研究生一年级学习过程中最大的一点感悟,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助益。 我一直觉得,研究生学习需要养成“从问题出发”的思维方式。 我们先举个例子,某一物流公司旗下有一挂靠车辆,该车辆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因驾驶不善发生了货损,托运人和承运人对赔偿问题协商未果,涉诉。 粗看,本案是国内货物运输合同纠纷,十分简单,但用“从问题出发”的思维方法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就显得极为复杂。首先,车辆挂靠关系究竟是承包关系、联营关系还是什么关系?车辆挂靠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挂靠关系又有何异同?有哪些行政性的法律法规在限制挂靠行为?这些问题就涉及民法总论、商主体法以及行政法的知识;其次,托运单中有保价条款,所谓保价条款就是那种要求托运人投保,对于未投保的部分仅按运费的几倍赔付的格式合同,那么问题接着就来了,保价条款属于免责条款还是对赔偿方式以及赔偿数额的约定?这是合同法的问题。进一步追问,如果托运人未足额投保应该怎样赔付?保险公司对于承运人是否有代位求偿权?这是保险法的问题。诸如此类,我们不一一列举。 通过刚才所说,我们会发现,简单的案例突然复杂起来,横跨多个法律部门。的确,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没有一个是局限在单一法律制度之中的,而“从问题出发”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打破部门法的界限。“从问题出发”是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再造。回顾一下本科四年的学习,我们都是按照部门法进行学习的,都是在每一部门法下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和逻辑规则,看上去体系清晰,但是不同制度之间的联系却被人为的切断。研究生的学习就是要把既有体系之间的经络打通。据我个人经验,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这种经络并不复杂,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去发现。“从问题出发”就是去发现这些经络。 “从问题出发”的思维方法还会让我们不停的关注商业实践。比如说,物流企业为什么要在托运单中规定保价条款?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物流行业的业务操作、运营成本、管理方式、行业现状。再比如保价条款,作为一种格式合同,使相对人充分了解是合同法规定的义务,那么物流企业通常是如何操作的?为了上述问题,我们就要查阅很多资料,看很多相关的新闻,打很多电话。通过这样的积累,我们不但找到了问题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如何获得实务信息的方法。毕竟,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既是专家也是杂家。 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还有很多感悟只能在会后讨论。但是,我真诚的希望,新老生之间沟通能够更加的充分。 作为结束语,我想说的是,我虽然不能肯定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来到外贸学院法学院的时候是满意的,但是我敢断言,通过我们一起努力,当大家离开这里的时候脸上一定带着满意的笑容。祝愿大家学习、生活幸福!谢谢。 | 教学内容 | 选用教材 | 教学动态 | 学术前沿 | 教学研究 | 学生习作 | 教学评价 | 网上教学 课程定位 历史沿革 学科资源 教学队伍 课程特色 建设规划 申报材料 课程简介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教学课件 教学录像 教学案例 实践教学 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习题自测 试题锦集 现用教材 参考教材 教辅资料 BB平台 在线教学 今天是2009年9月26日 Saturday 您现在的位置:法史教学网->教学研究 课程定位 历史沿革 学科资源 教学队伍 课程特色 建设规划 申报材料 课程简介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教学课件 教学录像 教学案例 实践教学 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习题自测 试题集锦 范忠信 陈景良 萧伯符 武 乾 李艳华 春 杨 陈会林 孙丽娟 屈永华 陈敬刚 李文祥 陈丽蓉 关键字: 搜索类别: 标题检索 内容检索 范忠信:在法学院200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作者:范忠信 编辑:huilin 发布时间:2008-4-26 10:37:26 发布者:huilin 阅读:54次 (2004年 9月 6日) 同学们: 作为教师代表,站在这个地方我非常激动。想说的话很多,但不知道从哪儿说起。我想接着齐院长和刘书记那个话题开启我的话语。刚刚齐院长讲了我们这个学院的情况,举了很多统计数据,说明我们学校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校,我们法学院是全国最好的法学院之一。我还想在这里补充一下,我想用一些比较形象的数据来说明。举例说吧,在1999年,我们学院的老师申报全国人文社科类课题,一般来说全国每年大概只有20项法学课题,99年只有16项,我们法学院的老师获得了2项,占全国的1/8。这是激烈竞争的结果。拿了全国1/8课题的学院在全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一个数据。再一个,刚才齐老师提到的事实,就是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这是社科类全国最高奖项,三年一届,法学类全国一共才24项,我们法学院的老师获得了3项,又是1/8。说这两个数据,我是想证明,我们法学院的实力比我们在外面听到的议论要好多少倍,这个一点也不夸张。所以我希望大家来了以后,要正视我们的学校,真正认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法学院。 这几年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排名,有的是民间的有的是官方的。不管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我们法学院的排名都是非常靠前的。最好的排名我们排在全国第5名。大家知道,全国一共有345所法学院系,还有340所排在我们之后,这说明我们是名列前茅的。大家进这个学校后可能感觉到,这个学校好像没有北大清华人大等那么名声响亮,我们法学院老师好像没有全国最著名的老师,学校也没有特别好的校园环境,于是觉得有些亏了。其实啊,你们要是整天在网上看到我们有些同学对我们学校的抱怨、牢骚,你可能天长日久就没有信心了。但是刚才我把这个数据讲出来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学校远比社会上传言的要好多少倍。你别看现在有很多名牌大学的法学院,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他们很多学校名声很大,但是不一定处处都比我们好,有些地方甚至比我们差,而且不是比我们差一点点,而是差很远。我校有同学考到北大人大当研究生,回来告诉我说,这些名牌学校的法学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很多名教授上课还比不上我校的不知名的教授。 有同学也许要问:既然我们的学校有你说的那么好的科研实力,为什么没有名教授呀?我这个地方想跟大家解释一下。我们学校其实有很多老师非常优秀,比如说今天主席台就座的各位老师。但是我们大家听到他们的声音、听到他们名字的机会,远比北大清华人大的老师少。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像我们这个主席台,话筒放在哪个地方,谁离话筒最近,谁就是赢家,谁就有发言机会,谁的声音就随时北放大了。那我们在武汉,我的同学们在北京,现在一个个都是名教授。我们离那个话筒十万八千里,声音传不过去,所以我们没有发言权,很少有上电视、上报纸作广告的机会。所以我们的老师很多是默默无闻地在练内功。我们有些老师的功力啊,比得上金庸小说里的那些大侠,只是没有机会显露出来。 这是我的开场白,我想说的意思是:大家一定要真正认识我们的学校、认识我们法学院,为我们学校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好,现在言归正题。时间有限,作为一个老师、一个老学长,在这里我只想给大家提一点具体的建议。这个建议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怎样度过大学这四年。关于这,我有以下几点具体的想法。 第一点建议,希望大家小心翼翼的实现过渡。大家在高中时都是最好的学生,是尖子。你们考上重点高中已经是十里挑一,考上重点大学又是十里挑一,算起来大约是百里挑一。百里挑一到这里来后,大家都一样,都是英雄都是好汉都是冒尖的,这就有问题了:我们会突然找不到高中时冒尖的感觉了,大家一字并肩王,一样的平平常常。这就难免有些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怎样面对、怎样渡过,怎样融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找到新的规律,对在座的同学,都是一个课题。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在座的同学,高中时都是非常刻苦勤奋的,整天那个闹钟发条拧得紧紧的。到了大学突然发现跟高中大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没有强制,太自由了。一到这种情况,每个同学的反映就不一样。有的同学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自信、自尊、自立、自强,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像脱缰的野马,他要把过去的“损失”补回来。这种同学会用几种方式来表现对过去教育模式的反叛:整天整天上网、玩游戏、看录像、谈恋爱。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作为学长,非常非常忧虑。我想提醒大家,你是百里挑一的,你们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你们不是平庸之辈,你们是社会上的英雄、好汉、豪杰、大侠,所以你要自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精英、我是豪杰,我跟别人不一样!你不能用平民大众的眼光、标准来衡量自己。这是我对大家的基本要求。我最反感的就是那样一种同学,整天衣冠不整,睡觉没醒的样子,满口子的市井语言,都是那种小商贩、小流氓的语言。那个样子就像作家王朔的小说——我是流氓我怕谁――的人生态度。我最反感的就是这种同学。我们同学要当精英,要摒弃那种恶习,要把自己当成人伦师表——就是我们讲的师范、师范。你是人民的师范,你是道德师范、学习师范。你到哪个地方,你就是别人的章法,你就是别人的师表。我们学法律的特别应当如此。我们法学院实际上就是个法律师范学院。为什么?你出去即使不当老师,学好法律之后你总要出去执法,要去从事各种法律工作。你将来就成为你身边人群的老师。你走在路上,你言谈举止,你就是一个长嘴的、会说话、会走路的法律规范,是人们的法律模范。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要学法律。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就是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大学里的学习条件。一方面,要习惯于理论思维。有的同学听了几次大学课堂后会有些失望,觉得大学老师讲课没有高中老师讲的好听,一点也不生动、活泼,好像很枯燥。但是我告诉大家,越是高深的理论,越是枯燥。要你听枯燥的理论,本身是你的上档次的标志,是你的待遇。一般人想听还听不到呢。我记得我在苏州大学讲课的时候,有个同学下课时跟我讲:为什么上课一讲案例的时候我就醒了,就提起精神了,一讲理论的时候我们就困倦?我说,那就怪你自己,怪你自己档次不高。我说我有一个比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案例呀,相当于大米表面的那层皮,就是糠;理论呀,相当于糠中包着的东西,就是白米。有的同学只喜欢吃糠不喜欢吃米(众笑)。我希望在座各位,进入这个学校,从今以后,都成为追求吃米的一群,不要成为追求吃糠的一群。 另一方面,就是在大学,除了老师把我们带入知识殿堂之外,我们还有很多非常好的条件要学会利用。我把我下面要讲的总结为四个数字——干脆取名“一一二二”工程吧。只要各位在大学四年里,按照我这个建议实施这个“一一二二”工程,你毕业的时候肯定会感到非常充实。那么是哪个“一一二二”呢,且听我具体讲。 第一个“一”是,你在大学四年期间,一定要读一百本书,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在图书馆借,或者在老师、同学那儿借,一百本学术著作,不包括小说。你要没读这一百本书,你就白上了一回大学。 第二个“一”是,请大家在期刊杂志上面、在互联网上面,查阅一百篇学术论文,不管是细读还是浏览。你要是不愿意在网上查阅学术论文,只想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录像,那你这四年,就白白浪费了。 第三个是“二”,指什么?我们学校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北京的、上海的、外国的,各类学术名家经常到我们学校来作讲座。大家在大学四年期间,一定要踊跃地寻找机会,赶到现场,哪怕只是凑热闹也凑个热闹,硬着头皮听一听。平均每年听五场讲座,四年二十次讲座。如果你要没听二十次讲座,大学四年毕业以后,你甚至说,我一个讲座都没去,那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非常低档次的人,只是一个混文凭的人而已,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大学生。 说到最后一个“二”,我想起了我以前的体验,就是:一个人要想当精英,想当有知识层次的人,一定要学会讨论,一定要善于讨论。那么我建议,在大学四年期间,一定要在你的宿舍里面、在教室里面,或者在其他什么场所,跟你的同学、你的老师,有二十次以上学术上的激烈讨论或争论,我把它叫作“学术抬杠”。只要我认为有理,我一定要“抬杠”,一定要坚持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说明我正确,我一定要去找很多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说服你或者压倒你。我们上大学时宿舍里经常有卧谈会,谈到深夜一两点,辅导员老师来敲门说“睡觉!睡觉!”我们才睡觉。那那时讨论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问题,主要就是学术问题,就要装那个学问。我们大家也这样抬抬杠,抬着抬着理论水平就提高了。 上面就是我主张的“一一二二工程”。那么大家也许要说,你这么要求,太高了,会搞得我们特别累。你不知道我们这代人是什么人。以前曾有同学告诉我说,范老师啊,你不了解我们这代人。我们这代人在网吧里面长大的,你们那代人是在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下长大的,我们两代人不一样。我很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认为人世间的某些理念未变,人生的基本目标未变,社会发展的基本理想未变,那么天不变道亦不变,我们大学生的责任、使命也不会变。既然不会变,那么我就绝对不赞成有人说你们这一代人是网吧里面长大的一代。网吧里长大的一代这种说法的背后,实际就是说我们这一代是跨掉的一代,是没有理想的一代,是沉迷于游戏刺激的一代。我想在座的同学绝对不会接受这种说法的。大家会接受吗?(众答:不接受。)不接受吧?我想,你们要用你们的奋发向上的行动、用你们的出类拔萃的成绩来粉碎这种说法。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学长,对大家最大最大的希望。好了,不多说了,谢谢各位。 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全院师生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欢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本科生、研究生。在此,我代表全院师生员工,向各位新生来到这座美丽的校园学习,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同学,大家知道,现在这个季节,正是硕果飘香的季节。而胶东半岛,特别是烟威地区,向来盛产瓜果。过些天放长假了,同学们可以到周围乡村去看看,硕果满枝的镜头肯定会令各位流连忘返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大家来到这蓝天碧海、绿树红瓦的城市读书,想必在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记忆史上,将会永远留下一缕抹不去的美好记忆的。 而我们的这个校园,我们的法学院,经过全体老师的辛勤工作和历届学生的积极参与,经过不断的建设、积累,也可以说已经硕果累累,悬挂枝头。如今,我们的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经达到15000余人,接近我们山东大学合校前的两倍;而我们的法学院,也有1400多位学生,在分校除了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就是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而在我们这个学院的师资队伍里,有全国知名的政治思想史家葛荃教授,有国内法律方法论研究的率先倡导者和践行者陈金钊教授,有著名的行政管理专家张铭教授,有在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方面研究独到,已经引起中央有关部委关注的姜爱丽教授……更有一批正在茁壮成长、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我想,能在这样的学院里学习,应当是大家能够接受的一个选择。而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到来,大家未来的努力成长,将会给我们这个已经硕果满枝的校园增添更美的景象——在我们的校园里,大家将会成芬芳四溢的果实。 从今往后,大家就开始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在这样浓郁的人文氛围里, 生活、学习四年或者三年。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为未来祖国的英才、成为社会的栋梁、成为你们父母的骄傲,成为法学院全体老师的自豪。 然而,毕竟大家现在才刚刚踏进这所校园,也许究竟如何展开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对大家目前来说还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近些日子,大家的主要精力又放在军训上,和老师、和同学们很少有机会交流大学学习、生活的体会。下面,我作为大家的师长,和各位交流一下相关的心得。 首先是,我们如何在大学期间树立崇高的理想?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些年来,谁谈什么理想,谁就被当成了唱高调的骗子或者呆不愣愣的傻子。然而,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一个民族,没有崇高的理想,只能是一盘散沙;一个学院,如果没有自己的理想,也只能随波逐流;而一位个人,没有理想,就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游戏人间。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谓远虑,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特别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大学生,研究生们,作为未来国家的治国之才、管理之才、沟通之才,更应当有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理想。当然,理想的建立,并不是说把大家培养成“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反之,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宏伟的理想都必须从大家的点滴做起。最近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规范,对于在出境旅游中因为行为不检点受其他国家或地区处理过的公民,将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出境。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就是因不拘小节而妨碍了某种理想。那么,大家作为广义上的法科学生,能不能就从这身边小事做起,坚决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从做一个公民的起码要求来攀登崇高的理想?昨天我路过玛珈山路下的草坪,就发现一些学生把瓜子皮、包装袋无情地仍在我们美丽的草坪上。这种在细处不拘小节的行为,很难培育出什么远大、崇高的理想的! 其次是我们如何在大学期间获取我们所需的知识?毫无疑问,大家千里迢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海疆边城,一个基本的目的是求知来的。但不知道你们的导员的和你们交流过没有,大学期间的求知,尽管和中小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有种种差别。我觉得这种差别主要有:一方面,大学的求知,必然是和专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大家完全可以在这期间,如饥似渴,博览群书,但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如果不把专业知识当作首要的学习任务,将来要很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就可能会有难度。例如,一位学习法学的大学生,四年之后对法律、法学一窍不通,他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就不难预料。另一方面,大学的求知,总是和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大家知道,我们在中小学所学的更多的是一些常识,是定义、定理、公理等等。但在大学里学习,大家更多地接触到的是思想、学说、流派、不同观点。这里面自然就存在一个以问题为前提而学习的技巧问题。这些天我经常在上班来回的路上,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同学大声朗诵法学书籍。我自以为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大学学习方式。尽管这些学生很是刻苦。再一方面,大学学习中的交流大概要比死读书更为重要。所以建议大家能够多成立一些兴趣学习小组之类的组织,就学习中的心得相互启发、相互提醒、相互反驳、共同提高。这样,也许大家会进步的更快一些。 第三是我们如何在大学期间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严格说来,大学就是社会。过去我们常说大学是象牙之塔,而如今,由于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大学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所以,社会的一切动向、思潮都会在这里迅速、集中地得以展现。大家在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方法,事实上就是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实践的交流基础。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是,大家接着假日、借着同学生日、借着老乡聚会等等,聚集到餐馆里海吃海喝一顿。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不是不可以,但仅仅有这种交流方式,肯定还很不够。你作为一位学习法律的学生,要学会法官如何与当事人交往的方式,学会律师如何与客户谈判的知识。作为一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你要学会和任何一位管理相对人打交道的能力,而作为一位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学会社会采访、调查的基本技巧等等。在美国的不少法学院,专门建立了学生学习和客户谈判的特殊房间。我虽然没亲自见到他们是如何教授学生进行谈判的,但我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本学期,将有一位美国大学的校长专门到我院来,传授这方面的经验。还有一位华人教授也要来给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讲授政府管理的有关技巧。其实这种经验,归根结底,就是要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