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盼 简案 2课时
一、导入
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夏天里的成长》,作者梁容若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展开描写的?(生答)这也是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确立之后,就可以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如(生答)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时,我们的心底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板书:盼)
二、初读
全班交流 (1)文章中心是什么?预设:盼穿上雨衣。 (2)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写了哪些内容?交流。
根据时间,把事情变成了五件。
有一天,一段时间,有一天,晚饭过后,第二天。五件事情为:
①有一天收到雨衣,迫不及待试穿它;
②一段时间都盼着变天;
③有一天路上下雨了,希望借买酱酒出门穿雨衣,结果失败了;
④晚饭过后,盼雨留着明天下;
⑤第二天终于下雨了,如愿穿上雨衣。
师小结:课文围绕“盼”,写了盼的起因、过程、结果。(板书: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写得很清楚。(板书:写清楚)
同学们,如果把起因、经过、结果比作三截绳子,为了让整根绳子变长,根据本文主题,我们可以将哪一截拉长?先不急着回答。(预设:可以将经过拉长。)
细读课文
先来看看起因。 (1)谁来说说“盼穿上雨衣”的原因?预设:妈妈送了一件漂亮的与众不同的雨衣给我,穿上一定美美的。 (2)此时,“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从“抖”看出迫不及待的心情,从“竟然”“长”看出喜出望外的心情,从“戴、抖、弄”看出非常得意的心情,仿佛在唱戏一样。 (3)这一部分还能拉长吗? 2. 再来看看结果。 (1)谁来说说“盼穿上雨衣”的结果?老师找来了两部分句子,是什么心情?引导读好相关句子。 (2)这一部分还能拉长吗? 3.围绕中心写,内容要丰富,绳子要拉长,怎么办? 预设:可以把过程写详细。 4.师小结:“盼”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重点部分要详细写,这样,内容就丰富起来了,绳子就拉长了。(板书:写详细) 5.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假设,并说说:这样写就没意思了。(课件出示)
(生思考、交流)
预设:如果作者说出去打酱油,妈妈马上就同意了,作者就穿上了雨衣,读起来就没有意思了。如果妈妈非常理解她,听懂了她的意思,让她穿上雨衣出去玩了一趟,读起来就没有意思了。如果作者盼下雨,第二天就下了雨,作者就穿上了雨衣,读起来就更没有意思了。…… 6.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要让文章读起来有意思,要让绳子变长,办法就是:你越是盼,越是让你——得不到!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更加盼!这就是要将过程写出波折,所谓“好事多磨”就是这个意思。(板书:有波折) 7.作者为了将过程写出波折,一共写了几次“盼”?分别“盼”什么?完成导图。预设:四次。 8.作者一共盼了四次,才真正实现了愿望,盼的过程的确曲折动人。绳子不知不觉中就拉长了。为了让文章变得更有吸引力,在我国古典名著中,这样的写法比比皆是。比如:《西游记》里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入无底洞》;《三国演义》里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都是一波三折,一波多折。
再次强调:过程有波折。这也告诉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读读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第二课时
在这四次盼中,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哪一次?(引导到盼出门)为什么?作者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