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

99阅读 | 4收藏 | 1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1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2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3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4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5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6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7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8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9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10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11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12页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docx第1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会遇见你 上传于:2024-07-07
稻壳儿网络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学院(部)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指导教师 职称   年 月 日 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综述    纵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以票据贴现为代表的起步阶段、以贸易融资为代表的初级阶段、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中级阶段和以线上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高级阶段。目前,业界实践已经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长期以来,不难发现,供应链金融领域存在学术研究滞后于业界实践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理论研究对实践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国内外在供应链金融方向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为学术界提供参考,以期使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业界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与模式研究      (一)国外研究   供应链金融由最初的贸易融资发展演变而来,Saulnier(1943)在20世纪40年代总结了美国应收账款融资的发展情况(当时的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指票据贴现业务,并没有供应链的特征)。Koch(1948)、Sutkowski(1963)、Wessman(1990)等对以存货融资为代表的物流金融做了探讨;Hartley(1998)提出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和供应链融资系统的设计理念,并于2000年申请获得专利。在Hartley提出的预付融资模式中,金融机构、供应商和零售商在数据库层面共享订单信息。金融机构基于订单信息为零售商提供融资完成提前采购。融资到期时,零售商将所得销售货款与银行进行结算。Berger(2004)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完整框架,并阐述了“政府政策-金融结构-贷款技术”解决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融资问题的思路,供应链融资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Beck(2006)总结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并指出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直接原因。他认为租赁、保理等新的融资工具不仅可以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还可以优化银行的贷款结构。klapper(2006) 对保理融资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保理融资可以有效转移供应商的信贷风险。此外,klapper还对保理融资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区别、反向保理在解决借款人信息不透明问题上的作用做了分析。Mapper(2004)对面向供应商融资的反向保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并说明了反向保理对各参与方的作用和意义。Fenmore(2004)对一种新兴的物流金融业务——订单融资进行了模式分析。K Hofmann(2009)从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角度介绍了基于供应链的库存融资,并通过调查进行了LSP(物流服务供应商) 的利润分析。Michael Lamoureux(2008)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做了重新定义,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Basu(2012)探讨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出通过预付融资订货可有效解决物流的滞后性,并建立了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对融资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二)国内研究   任文超(1998)最早提出物资银行的概念,将动产质押引入到银行的担保融资服务之中。随后,朱道立(2002)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并开始对物流金融相关理论展开研究。朱道立认为融通仓是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它为中小企业与银行间架起了桥梁,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001年,冯耕中领导的研究小组承担国家标准《库存商品融资业务作业规范》的起草工作,界定了两种基于存货融资的基本模式,即存货质押和仓单质押融资,并发表了系列文章对物流金融的内涵、模式和风险管理做了讨论;杨绍辉(2005)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角度,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内容,并对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融资的操作模式做了阐述。何涛(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构成要素、模式做了分析,并对国内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实践做了总结。胡跃飞(2009)从实体经济背景入手,讨论了从财务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演变过程,并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做了学理上的界定。李毅学(2010)在《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一文中,从业务基础研究、资金约束下企业的物流运营决策、物流金融中银行与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决策三个方面对物流金融的国内外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刘林艳(2011)对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协作特征、功能及面临的挑战做了分析讨论。   吴窑(2012)利用协同学理论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含义、协同的目标、协同发展的过程、系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协同的内容及协同发展的模式进行了说明,并给出了系统协同发展的序参量指标即经济效益。占义芳(2012)构建了一个由金融机构、供应商和经销商构成的简单供应链的多周期模型,研究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各方的期望收益,并与传统融资模式下的收益情况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模型证明: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当订货达到最优订货量时,供应链上的整体收益是最大的。程浩亮(2012)指出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经济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能在业务支撑、风险管控、渠道拓展等方面予以供应链金融愈发重要的支持,并对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基本概念、技术要求、功能需求及实施方案等做了阐述,总结了我国供应链金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吴启成(2012)提出了“1+1+SCE”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即以“1”个商业银行和“1”个物流公司或第三方软件服务商,合作建立供应链结算信息平台和供应链融资信息平台,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等全面资金流管理服务。   谢世清(2013)总结了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即以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为代表的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以通用电气信用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集团合作模式,以渣打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服务模式,并从融资主导、运作优势等多个方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其中,风险识别重点是分析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业务中的风险要素和风险环节;风险度量一般集中在对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方面,即采用各种风险度量技术和模型对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估计,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参考;风险控制则多研究担保品及担保方式的选择、担保货物质押率和贷款利率的设定、风险预警策略和机制等方面。   (一)国外研究   Besanko(1987) 对担保贷款利率的影响指标进行了研究,认为银行对不同风险层次的企业可以通过设定差异性的担保物和贷款利率组合来降低风险。Rajan(1995)认为借款企业担保物的数量应根据还款风险确定,并且两者成正相关的关系。Siskin(1997)分析了针对供应链下游的经销商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监控措施,包括: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定期评估存货等相关资产价值等。Shearer(1999)指出在传统的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风险评级的管理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供应链金融和物流金融的新模式下,风险出现了很多新特征,传统的风险评价方法已无法满足需要,银行等方面需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更准确的风险度量方法对业务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Jokivuolle(2003) 对担保贷款中的贷款价值比率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担保物价值和违约概率之间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贷款价值比与担保物价值波动率、借款人违约概率之间的关系。Cossin(2003) 认为应基于担保物 (质押物)的价格风险进行信用风险定价,并给出了不同情形下的信用风险定价模型。Diercks(2004)认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进行严密的风险监控是十分必要的,并介绍了几种监控手段,其中对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二)国内研究      李双江(2005)对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质押物的选择做了系统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质押物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并给出了一套判断质押物优劣的方法和准则。杨晏忠(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宏观层面给出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强调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方胜(2009)以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为例,通过考察总结了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风险控制的对策和建议。郭清马 (2010) 指出供应链金融有着参与主体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的特点,在风险控制中应关注核心企业作为决定变量的特异性。徐学锋(2010)指出我国要实现技术手段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任重道远,应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中来,加快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陈成(2011)详细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现金流管理”和“结构化授信”的建议。龚坚(2011)基于开放经济学的视角,用委托-代理理论对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黄丹(2012)指出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而言,信用风险在逐渐向操作风险转化,能否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将直接影响业务的运营。在分析线上供应链金融交易联动特性的基础上,作者针对业务中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进行了研究。柯东(2013)等通过案例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并据此为建立金融机构、物流企业、融资企业三者之间的风险控制平台提供了思路。   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量化研究方面,国内学者近年来也提出了几种思路。李毅学(2007)研究了在委托严密监控、委托简单监控、统一授信等多种模式下的质押率决策模型。闫俊宏(2007)构建了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灰色评价对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出运用信用利差期权的方法转移和管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思路。马佳(2008)运用Logistic回归对供应链金融中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基于套期保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方案。此外,熊熊 (2009)、何山(2010)、张琅 (2010)、何其慧 (2011)、曹俊 (2011)、李嫚(2012)、惠泉(2012)等先后用Logistic回归或改进的模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张玮(2010)采用基于违约概率预测的KMV模型对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胡海青(2012)建立了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并与用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实证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前者更具有效性和优越性。李雯靓(2012)把博弈论和多主体仿真理论结合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中,为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新视角。雷晓燕(2012)对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用主成分分析和VaR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度量。   郭胜圣(2011)在报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保兑仓业务的运作模型,并定量化研究了业务参与方契约设计的重要参数,为参与方前期洽谈和后期契约执行提出了风险控制建议。李毅学(2012)以江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开展的质押监管为例,系统分析了业务合约设计过程中的风险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