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

151阅读 | 6收藏 | 10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1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2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3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4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5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6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7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8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9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docx第10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0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喜丧 上传于:2024-07-17
稻壳儿网络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学院(部)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指导教师 职称   年 月 日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1 国际市场利率化改革   1.1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是在大萧条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美国出台一系列法案严格限制银行的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银行通过推出不同的金融工具和业务来摆脱政府管制。1970 年 6 月美国取消了 10 万元以上大额存单利率上限,1973 年 5 月取消所有大额存单利率上限,1978 年 6 月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1983 年 10 月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可以自行决定所有定期存款利率,1986 年 4 月政府当局不再设置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从居民角度来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市场主体投资方式,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增加,大部分居民从银行存贷款转到金融市场,使得居民的投资渠道丰富化,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脱媒现象。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美国重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破产银行机构的数量减少的幅度也在逐年下降(见图 1)。从银行角度来看,美国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资金成本不断提升。银行一方面不得不摒弃原有的盈利模式,调整存贷款比例,加快银行信息化,市场化的步伐,不断扩大中间业务,通过业务创新培养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契机不断优化客户结构,提供适应不同人群的差异化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1】       1.2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 谈到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间上历时 17 年,从 1977 年到 1994 年。1975 年日本政府再次发行国债,而这次发行的国债是由金融机构以低于市场的利率认购的,随着国债数额不断变大,这种根据政策人为制定的低利率遭到人们的反对。1977 年经过日本政府允许银行开始向资本市场出售国债,国家也逐渐放开对国债利率管制,以流动市场利率参考来决定国债发行利率。1978 年以招标方式发行中长期国债揭开了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同年四月,日本银行允许银行同业拆借率弹性化,这样银行间的利率市场化首先得以实现。   随后,1986 年短期国债被顺利引入,日本又利用八年时间通过降低已实现利率市场化商品交易单位的方式来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日本的利率改革经历了四个步骤:   由国债到短期债券,从银行同业出发到与客户的互动,长期利率逐渐向短期利率的转化,从大额交易到小额交易。   对于日本的改革进程,中国作为一个同样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来说,也应该从贷款利率入手,逐渐向存款利率改革迈进。然而不同的是,中国金融体系仍不完善,企业无法从债券市场取得有效的融资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1.3 国外的经验对中国启示 从美国方面看,由于大萧条后美国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而进行的利率管制制度,但随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规避监管而对改革产生的倒逼机制,与我国现有情况不相符。同时因此导致的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之间优胜劣汰,我国是否能承受这种竞争?反观日本的改革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从货币市场利率起步再到银行利率改革,逐步消除了使利率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的各方面因素,最终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就中国自身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拓宽居民的投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有利于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利率市场化后,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难以很准确的衡量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央行可能会更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货币总需求量的调控,更加注重价格工具的运用。   2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与问题      2.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上个世就已经展开。1996 年 6 月 1 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次年 6 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 年 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 年 10 月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同年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上浮 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2000年 9 月 21 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对 300 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2 年 3 月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 年 10 月 29日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存款利率下限。2006 年 8 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 0.85 倍。2008 年 10 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 0.7 倍。2013 年 7 月 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2.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2.2.1 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缺乏利益约束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无法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只计较资金的可得性,不在乎资金的成本,即使有的企业有亏损最后也是由国家买单。由此而形成的“软预算约束体制”,使得企业长期占有大量资金,银行利率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大。   2.2.2 从银行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带来对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目前存贷款的利差仍然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2014 年 11 月 22 日央行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 0.4 个百分点至 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 0.25 个百分点至 2.75%,这次央行的非对称降息使得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利率市场化必将伴随利率风险的产生,存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企业成本增加,高利率使外汇资金的过度流入引起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短期存款和长期贷款带来的资产与负债在时间上的不匹配也会进一步促进发利率风险的可能性,引发银行的道德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20世纪八十年代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大幅度提上升,银行之间恶性竞争,使得大多数国家陷入银行倒闭,金融危机频发,经济衰退等问题。   2.2.3 从市场来看,我国金融市场仍不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缺少传导的主体,影响利率调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无法依靠市场来进行资金的有效调配。股票债券发行缺乏严格的规范,由此引发的银行对国家信贷体系的过度依赖。   2.2.4 从宏观和微观分析看,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利率由市场决定,也就是通过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和自身资金的流动情况制定一种以中央银行为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为中介促进资源充分利用的利率体制。然而中国的利率还处于被政府严格把控的阶段,特别是银行存贷款利率。从宏观角度分析,政府对利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