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角度观看中西方传统园林的差异
杨盛(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艺术系,广州,511370)
摘要:作为高级文明象征的园林体系,中西方的造园手法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层的分析,并指出差异背后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原因。最后针对广州市园林的特点,简要阐述了其园林构建过程中应具备的理念。
关键词:中西园林;文化;建筑;差异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garden styl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culture
Abstract: As the symbol of high-ranking civilization, there are striking differences in the garden style between Chinese and occident. In order to inherit the excell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we shoul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carefully so to realize ourselves and realize the world. Then we can inherit or refer to or develop or innovate on the basis of ourselves character.
Key words: Chinese and occident garden civilization; architecture; difference
一、从我国园林的建设现状看待文化理解的必要性
从题目来看,拿“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似乎并不合适。但在1954年维也纳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风景建筑师联合会(IFLA)上将世界造园系统最终归纳概括为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和以法国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两大体系。因此,拿我国的园林出来与西方的进行比较就有其可行之处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市环境也因此大为改观。然而,过快的发展步伐导致了过短的建设周期以及理论的相对滞后,从而又导致了盲目西化和城市特色的缺失。笔者认为:园林建设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并且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它不是一个短期的存在。如果不加思考的盲目建设,其结果将是发展得越快越不利于城市环境的优化。实际上,一定文化对于外界的影响力的大小并不简单地取决于文化自身的价值与合理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文化当下所持有的军事、经济和交通的力与势有关。因此,在建筑上我们不必因为西方经济的强大和其建筑理论的扑天盖地而过于崇拜,一味的求新、求大、求“洋气”。而是应该结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仔细的分析,冷静的选择。
之所以比较中西方造园艺术的差异并不是为了一定要比较出一个高下优劣,或者是显示我们的优越性。其目的乃是更好的认清我们自己。建筑好比衣服,适合此处的不一定适合彼处。如同穿衣服之前要先照镜子一样,修园子之前要先了解我们的地理、文化与别处的地理、文化的差异。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形式。
二、中西方造园艺术的主要差异
经过仔细的比较,笔者认为:中西方造园艺术在文化上的的差异及其根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中国崇“文”,西方崇“理”。
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中国先人很早受到自然的恩惠与陶冶,具有博大高雅的情怀。中国的“士”之一流品,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士大夫高雅文化是园林文化的主体[1]。因此,中国园林最讲究的是诗情画意,在造园的过程中往往将主人的感情,理想,追求都融汇其中。园林的构建不以客观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景观环境为目的,而是为了传情表意,达到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笔者曾经游览很多古代名园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初次游览的时候,往往并不记得园林内的具体景观。却有一种情结萦绕心头,被这种情怀所感动着,久久的挥之不去。比如耦园的夫妻和瑟,岳阳楼的天地正气。这便是中国园林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由于其自然环境的恶劣,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计算与丈量必不可少,理性思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其园林建设之中使用规则的形状当然会为其工作带来更大的好处。进而在西方园林建造方面其主要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在比例说”,并由此推广出对称、和谐、规则等形式美的原则。建筑师们十分注意审美现象的数学基础,力图找出最美效果的经验性规范。从而,西方园林常以建筑为中心,十分注意建筑或者各个园林元素本身的表现,较少的使用象征性的手法,并采取规则式构图,就是树木,石头也常常使用雕刻的手法修饰成规则的几何形状或者是具象的人工形。并且园林的总体布局让游客能清楚的感受到其大,其直,其整齐。与中国园林的建造尽量的使用自然形,在组景时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追求自然而然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由于中国园林的文人特质,而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的基本修养,中国园林的整体设计也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西方一般借助的是符号差异不大的艺术门类加以综合,即主要借助雕塑、工艺等造型艺术来丰富和充实园林,这与中国园林除造园元素以外,也将诗文、词曲、书画、金石、戏曲等艺术门类通通摄入其中是大相径庭的。中国园林是综合美,给人以全方位的艺术感受,更加深化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意蕴。
(二)中国园林讲究自然与人的融合,而西方园林体现人类和自然的分立。
中国秀美的江山,培养了早熟的山水审美意识,自然风景成为园林胎生的土壤,也成为园林模山范水的无上蓝本。中国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依山取势,就水挖池,巧于因借,讲究取法于自然之趣,最后的结果则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中国园林与自然相亲,借托山水,我们可以移情,借托山水,我们可以移意,苏州拙政园中梧竹幽居亭有一幅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这种借风借月是一种移情;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种乐山乐水,因为水象征智慧,山象征仁德。这便是一种移意。中国园林在精神上要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与宇宙的精神相通,与神灵相通,与道相通。在中国人看来,人之所以从自然找到知音,是因为人与自然的本质属于一个整体,这就是道2。因此,中国的文化处处体现在一个“和”字,中国的造园艺术处处体现了自然与人的融合,这就是中国园林的最高精神“天人合一”
相形之下,西方传统庭园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那里雨水稀少,没有大片的森林,也没有秀美的山川,这里的人有很强烈的“绿洲情结”,庭园由菜园和果园发展而来。这本就是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2]。设计本身就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与改造。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西方始终是人类中心主义。西方经历了神学统治占主导和理性统治占主导的不同时期,在神学统治中,人类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人主宰着自然的一切。后来人们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精神反抗宗教神学的压迫,通过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将上帝从神圣的统治宝座上赶了下来,恢复理性的尊严和自由的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转向征服、操纵和改造。纵观西方环境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其中经历了从古代人类中心论,到神学人类中心论到现在的现代人类中心论,这样一个过程。人类总是处于中心位置,而自然总是站在人类的对面,如表-1所示。
表- 1 西方人类中心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人类中心论
古罗马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人类也处于宇宙的中心,是地理方位上的人类中心论,很少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神学人类中心论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为神而存在,万物为人而存在,在神的旨意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近代人类中心论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主宰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现代人类中心论
由于环境的破坏导生态危机,从人的角度考虑也必须保护自然环境。
由表-1可以看出,西方遵循的是人和自然对立的二元论,强调人类的中心作用。
其实我国的自然论和西方的对立论是各有优势的,中国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但是,随着各国科技的发展,在自然当中留下越来越多的人工的痕迹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自我发展显然与之存在某种程度的矛盾。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我们经历百年的屈辱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而西方的对立论对于人类认识自然以及自我觉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促使了工业革命的产生。但是也容易使人类陷入贪婪,杀戮,盲目,混乱的境地。西方世界自古以来就比中国动荡得多。并直接导致了现代的环境危机。如何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我们有待思索的问题。
(三)中国的内向与西方的外向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有很发达的农耕文化,人民安土重迁,自给自足。加之中国与其他的文明中心相隔遥远,且有重重阻隔。使得中华先人长期以来独立发展,聪明勤劳,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也滋生了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中心意识。虽然中华大地四限以外自秦汉以来已有所了解,但是,中华民族基本上仍表现为,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的多民族内向凝聚。
中国园林的内向性反映于其目的上的家庭本位,中国园林多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是服务于“家庭”的园林,造园本身就是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和睦,为了增加家庭成员的修养和归宿感。从客观上,中国园林的建造增加了家庭成员深处其中的满足感和安逸感。
反映在造园艺术中,则体现为其恒定的自然式园林的景观模式、闭合式的壶天模式、面水背山的风水佳穴模式及四面围合的须弥山模式。总之,反映了中华文化内向特色的封闭内向和多功能的特色形象体现在园林设计及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3]。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