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208阅读 | 9收藏 | 1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2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3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4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5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6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7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8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9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0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1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2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3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4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5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第1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柚栀 上传于:2024-06-11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了礼器近600件,其中第169号墓出土编钟铭文译文大意:“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据此可知(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③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日趋形成 ④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文景时期,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而《汉书•食货志》载:自秦以来农民无地或少地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葛出土木椟记载:市阳里5个月征收了14次赋税、当阳里三个月征收了11次赋税。这表明当时(  ) A. 消除了土地兼并的危害 B. 人地矛盾已经开始出现 C. 农民赋税负担大大减轻 D. 农民赋税负担依旧繁重 3. 《资治通鉴》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鲜卑代人)八姓,自太祖以降,助著当世,位尽王……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 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 B. 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 C. 对选官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D. 通过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统治 4. 《唐律疏议•断狱》“辄引制敕断罪”,此条规定,允许皇帝以“制敕断罪,临时处分”。还为此做了解释:“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制敕,量情处分。”材料反映了(  ) A. 《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B. 唐代皇帝参与立法,强化专制集权 C. 中国古代以法治国,法治高于人治 D. 《唐律疏议》以礼入法、礼法并用 5. 许倬云认为:朱熹讲理讲得透彻,为了解释“宇宙的理、人生的理、内心的理”,他把理变得“井井有条”。这些“井井有条”的理体现在生活中就是(  ) A. 伦理道德 B. 科学知识 C. 良知本心 D. 万物本源 6. 据《天工开物》记载,中国古代手工业,以制瓷器为代表,要经过:澄选高岭土,揉泥……绘底样上彩……进窑的排列、封窑、煨柴、开窑等过程,所谓“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由此可知,明代手工业领域( ) A.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B.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程序分工细致专业 D. 行业分类繁琐低效 7. 19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李鸿章幕僚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材料表明中国当时(  ) A. 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 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C. 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 D. 半殖民地程度在弱化 8. 辛亥革命不久、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妇女放足的告示,下令禁止缠足。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我之贞烈观》批判中国古代女子节烈论的荒谬。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届高等考试时,已有女性“攀登龙门”一举成名。这反映了中国近代(  ) A. 男女平等理念深入人心 B. 政府注重提升妇女权益 C. 妇女解放风气逐渐深化 D. 社会习俗已经全然改变 9. 1940年起,东北各地普遍施行“粮谷出荷”政策。“粮谷出荷”政策是伪满强迫农民以低价交售粮食的一种手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实行“决战搜荷方案”,不管有无收成,一律强制摊派和强迫征收。据此可知,日本在东北的“粮谷出荷”政策(  ) A. 满足了战争物资需要 B. 体现了以战养战策略 C. 遏制了东北经济发展 D. 实现了以华制华战略 10.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在新中国的外交中,践行这一思想的成就是(  ) A. 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B. 提出“一国两制”创举 C. 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D.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1. 1983年,深圳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了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圳这些创举(  ) A. 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B. 增强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C. 奠定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D. 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成熟 12. 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这表明人类最初的文明 A. 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B. 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体现明显的多元特征 D. 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 13. 如图为1450年-1750年,英国和印度胡椒价格对比变化。其中,英国胡椒价格大幅下降的原因是(  )  A. 英国殖民扩张参与印度洋香料贸易 B.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东南亚 D. 物种交流出现,英国广泛种植胡椒 14. 美国学者帕特里克•格里在《民族的神话》一书中写道:“中世纪早期居住在欧洲的民族的真正历史不是从6世纪开始的,而是从18世纪开始的。”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  ) A. 中世纪时期欧洲人没有集体认同感 B. 法国大革命促进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C. 宗教改革加深了欧洲人的民族认同 D. 欧洲专制王权国家发展,王权加强 15. 1837年,维克多•雨果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他的旅途过程:“路边的花儿已经不是花儿了,成了斑点,甚或条纹;所有的点都没有了,全部变成了条纹;小镇、尖塔以及树林,在天际线上疯狂地跳着乱糟糟的舞蹈:不时地,一个影子、一个形状、一个妖怪,会在窗户后面以闪电般的速度出现又消失”。雨果这样描写折射出(  ) A. 交通运输方式革新 B.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C. 工业加重化工污染 D. 欧洲旅行观念改变 16. 1903年,美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水久使用、占领和控制”巴拿马运河的权利。1977年,美国和巴拿马签订了新《巴拿马运河条约》,废除1903年的《美巴条约》,美国将把运河区领土的大部分归还给巴拿马。关于新《巴拿马运河条约》签订的原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冷战背景下,美国加强与苏联对第三世界争夺 B. 越战造成道德危机,美国外交亟须道德制高点 C. 世界殖民体系已瓦解,民族自决原则得以实现 D. 拉美国家要求摆脱对美依附地位运动不断高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城市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封是北宋首都,亦称“东京”,或“汴京”。它位于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接处,是自隋唐以来,南中国漕粮支援京师大兴和长安的战略要地。918年后,它成为五代的首都。后周将它扩克,建设了第二重城墙。由于开封处于十里平川的黄河谷地平地,无险可守,因而需要建立多重强大的城墙以为防中之用。因此它拥有大高墙和深壕。 然而,开封的皇城内亦是商肆和娱乐场所林立。有医者街、御街、曲院街等主要商业,由奢侈品到日常用品集中的主要商业区(如珠宝、金银铺、杂货铺),以及六个瓦子区。皇城内汴河上的州桥一带更是全市最大的夜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欧洲在新大陆重建自己的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现南关阿根廷城市)建于1580年,土人或怀敌意,或者不见踪形(这一情况之严重性不亚于前者),居民不得不自己种地打粮食。有人在这些土地上建造房舍,断来一个杂货商,又出现一家客店,医生和律师便在那里安身,随着需要的产生,铁匠和别的手艺人相继而来。他们应该根据城市的需要建立相应规模的农村。城市一旦建立,多样化的种植业便在四郊迅速发展,提供丰富的食物。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封成为北宋都城的原因和开封城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建立的背景,概括作者对于新大陆城乡之间关系的观点。 18.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首先,不论家世背景、标榜公平考试、择优录取的科举制度变成了帝国选拔官员的主流途径。较之于唐朝,科举的录取规模在宋代有了实质性的增长。其次,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再次,高度开放的科举就像如今的高考一样,具有全民色彩。一定年龄段之内,所有中等以上家境的男子几乎全部投入科举。受过良好儒家教育的读书人群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政治统治基础。儒家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域和更广大的人群中,文化中国的同一性得到了增强。最后,从宋代起,科举不仅选拔官员,巩固政权,而且渗透性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才说中国由此进入科举时代。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1941年7月2日,陕甘宁边区制定施行《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明确边区民政厅组织3人以上的考绩委员会进行干部考核,分级进行,每年一次。边区政府明确了干部任用的四条标准,即“拥护并忠实于边区施政纲领;德才资望与其所负职务相称;关心群众利益;积极负责、廉洁奉公”。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考核时特别强调,对公务人员有功或有过,人民有用任何方式向政府控告及建议之权。在扎实有效的干部考核作用下,延安时期“公务员不是站在老百姓头上的官僚”,他们“只是群众中间的先进分子,以自己的艰苦精神及模范作风影响推动群众”。 ——摘编自康小怀《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考核工作》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作者认为“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干部考核的意义。 19. 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为1912-1928年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的人数的情况(单位:千人) 年度 迁入数 年度 迁入数 1912 252 1921 362 1913 260 1922 368 1914 272 1923 376 1915 280 1924 384 1916 259 1925 400 1917 304 1926 535 1918 272 1927 840 1919 330 1928 1040 1920 336 材料二:1923年山东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552人,仅次于江苏、浙江二省。1926年,山东等省先早后涝,加之河决为害,百余县几无完区。民国时期,频繁发生的兵灾匪祸是山东人民遭受的又一严重灾难。20年代以来,新式的面粉厂、制糖厂,肥皂厂等在一些东北大城市逐渐兴起。民国时期东北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 ——摘编自马晓驰《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山东移民问题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情况。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情况出现的原因。 20. 以生产“光明牌”冷饮而驰名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这个中国最早冷饮企业,历经风雨百年,于2013年迎来了其百年延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3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的前身——美商海宁洋行在上海沙泾港路250号开办蛋品加工厂,是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的冷饮企业。其生产的冰饮霸占上海,民族品牌纷纷破产。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宣战,美商海宁洋行由日本明治产业株式会社接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接收海宁洋行,并发还美商。 1947年,国民党联勤总部收购海宁洋行,随后与第一粮秣厂合并,成立上海粮服实验厂。 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上海粮服实验厂,后改名为华东工业部上海蓝民工业公司食品第一厂。 1950年,时任益民食品一厂副厂长的江泽民提出,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冷饮品牌”,他提议品牌取名“光明”,寓意是“光明照亮中国”。第一块国货冰砖“光明牌”棒冰正式问世。厂领导带领职工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国货“光明牌”。“光明”品牌商标上用火炬代表着光和热,象征着希望,56道光芒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益民一厂企业的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产品也随之变化。 1983-1985年,先后引进了丹麦、瑞典、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冰激凌生产线,冷饮利润大增,提升了益民食品一厂的核心竞争力。 1993年8月-2003年,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发展与上海众多国有老字号企业一样,历经合资、重组的几度沉浮。 2004年,一座现代化的专业生产“光明牌”冷饮的花园工厂在上海奉贤做然崛起。 ——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历史展示馆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自拟论题,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编钟铭文可知,伯括受命,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且自称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可以得出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①正确。曾国墓葬群的信息无法证实当时整个中国的文化格局,②错误。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结合所学,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日趋形成,③正确。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编钟可知,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西周的分封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文景时期,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而“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可知,佃农需要上交给豪强地主的田租依旧十五税一。另外,根据出土木牍记载,除田赋外还要频繁征收其他赋税。因此,文景时期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之下,农民的徭役赋税较前代有所减轻,但依旧繁重,D项正确,排除C项; 汉代无地或少地农民仍然要“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可见土地兼并危害存在,消除的说法不合理,排除A项; B项错在“开始”,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魏主雅重门族……一同四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所推崇的都是汉族的名门望族,并将鲜卑八姓贵族地位拔高,如同汉族士族一般有官员选任特权。这些措施是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主要是北魏政府对高门士族的界定,与选官制度的调整无关,此时北魏的选官制度依旧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结交汉族世家大族是为了缓和鲜卑贵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来解答。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允许皇帝以.......量情处分。”可知《唐律疏议》允许皇帝临时制定单行法规,虽然理由是“事有时宜”,但依然可以看出皇帝参与立法,这有利于强化专制集权,B项正确;A项表达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国古代人治高于法治,且从皇帝掌握国家立法权可以看出皇权高于法律,排除C项;“以礼入法”指的是西周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以“礼”规范人们的言行,体现了一种更加人性化、社会化,大众化的法律规范,材料未体现《唐律疏议》以礼入法,礼法并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朱熹讲理讲得透彻”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以穷其理,其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里的“天理”指向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而人伦、圣言与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他主张知先行重和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以入圣地,故可知程朱理学的理体现在生活中是儒家伦理道德,以三纲五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A项正确; 程朱理学的理不是“科学知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是为了明道德之善,并非求科学之真,排除B项;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程朱理学的理不是“良知本心”,排除C项; 题干问的是生活中,而不是哲学层面,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需要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澄选高岭土,揉泥……开窑等过程”可知,材料内容为制瓷业程序上的分工,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体现了分工细致专业的特点,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说明是官营还是民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手工业程序分工的特点,没有涉及雇佣关系的内容,看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有制瓷业一种行业,没有其他行业分类,且这样的分工是专业的体现,提高了效率,而非繁琐低效,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92年.......领土和权益。”可知,中国近代已有人具备“领土主权意识”,知道在国际谈判中引用国际公约,维护解决领土争端,说明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的趋势,B项正确; 材料中描述的是部分人有近代外交观念,不能说当时中国天朝上国观念已经被摒弃,排除A项; 材料内容描述的是维护领土主权而不是“司法主权”,排除C项; 材料中结果是“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是维护主权的部分胜利,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并没有因此而减弱,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近代化,需要结合中国近代外交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近代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主旨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从“不缠足”到“批判旧观念”到“女性‘攀登龙门’一举成名”,反映了妇女解放风气不断发展且深化,C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了女性的解放,没有涉及“男女平等”,且在当时的背景下还没有达到“深人人心”的程度,排除A项; 三则材料中第二则材料没有提到“政府”,且“不缠足”也不能算提升妇女权益,排除B项; 社会风气和习俗有所改善,并没有“全然改变”,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要求学生结合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A.根据材料“粮谷出荷”政策并不能完全满足战争物资需要,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政策是伪满强迫农民以低价交售粮食的一种手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实行‘决战搜荷方案’”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掠夺资源满足战争的需要,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故B项正确; C.“遏制了东北经济的发展”此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D.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掠夺,而不是建立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需要学生分析史料并结合抗日战争的进程作出回答。 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是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理念在中国外交中的实践和应用,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一边倒”方针,更多强调的是与社会主义阵营间的“同”,而不是“和而不同”,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属于祖国统一的构想和制度,不是外交问题,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