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柏拉图
1、《伊安》、《斐德若》出自《文艺对话集》。
2、“理式”:是真实世界中的根本原则,原有“范形”的意义,如一个“范形”可以铸出无数器物,这种“理式”哲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光辉景象”:指灵魂在上界所见到的绝对的真善美。
第二章:亚里斯多德
1、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实际上是摹仿。有3个差别: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2、“诗的艺术本身”:指诗的艺术这个属,即诗的艺术的整体,和诗的艺术的“种类”相对。“诗的艺术”或解作“诗”。
3、“品种”: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的品格从行动中表现出来,品格是由行动养成的,因此只有在行动中的人才具有品程。
4、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滑稽)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5、诗的起源有2个原因:摹仿的本能;音调感和节奏感。
6、“恐惧”:指观众害怕自己遭受英雄人物所遭受的厄运而发生的恐惧,或解作“为英雄人物担心害怕”。
7、“卡塔西斯”(“陶冶”):作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思是“宣泄”或“求平衡”。亚里斯多德认为应有怜悯与恐惧之情,但不可能太强或太弱,并且认为情感是由习惯养成的。(P25)
8、“韵文”用于对话中,“歌曲”用于合唱歌中。
9、“形象”的装饰:指面具和服装。
10、“性格”和“思想”是行动的造因,使人物具有某种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决定人物的行动,行动决定人物的事业的成败。
11、“情节”:是行动的摹仿,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情节”指主要情节,有时候可译为“布局”。
12、“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指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
13、悲剧艺术成分6个: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最重要的是情节。
14、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
15、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
16、悲剧的艺术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
17、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18、诗与历史的差别: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19、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20、“过失说”: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21、“犯了错误”:指由于看事不明(例如不知对方是自己的亲属)而犯了错误,不是指道德上有缺点。
22、“性格”必须注意4点:“性格”必须善良;“性格”必须适合;“性格”必须相似;“性格”必须一致。(P30-31)
23、“适合”:意即性格须适合人物的身份,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像女人,奴隶要像奴隶,上层贵族(即所谓英雄人物)要像上层贵族。
24、“相似”:意即与一般人的性格相似,或解作与传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相似。
25、“一致”:意即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忧郁的人有时忽然生气或忽然兴奋,但随即忧郁起来,他一时生气,一时兴奋,这种表现是和他的基本性格一致的。
26、《俄瑞斯忒斯》——欧里庇得斯——悲剧。
27、《斯库拉》——堤摩忒俄斯——酒神颂。
28、《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欧里庇得斯——悲剧。
第三章:贺拉斯
1、荷马——贺拉斯最推崇的诗人。
2、“短长路”:按指每行三双音步,每步一短一长的诗格,公元前7世纪希腊诗人阿喀罗科斯所创造,古希腊喜剧和悲剧中的对话多用这诗格。
3、“普通题材”:指“广泛的”、“日常生活的”,亦即不适于诗歌、戏剧的“新奇的”题材。贺拉斯主张用在他那时代已是“古典的”题材。
4、“公共产业”:指人所共知的文学题材,贺拉斯主张采用“古典的”题材,在这范围内体现独创——“私人的权益”。
5、“唱歌人”:罗马喜剧中,伴随着音乐和演员舞蹈的歌者,在剧终由他唱“鼓掌”,以示收场。
6、“校场”:罗马阅武场,也是罗马居民的游戏场。
7、贺拉斯的名句: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意思是:要写得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应该写、可以写的,什么是不应该写、不可以写的,以及怎样才写的恰如其分。“适应”、“合理”是作者的基本思想之一。
第四章:朗吉弩斯
第五章:锡德尼
1、希腊人称诗人为“普爱丁”,是从“普德恩”来的,意思是“创造”,英国称为“创造者”。
2、第一观念:是关于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的观念。
3、第二观念: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的观念而是人的想法所产生的观念,如神、异类等观念。
4、第二自然:人是第一自然,上帝创造的其他东西是第二自然。
5、“亚当的原始堕落”:指这一基督教的教义,人类的始祖亚当的堕落使整个人类成为堕落的、有罪的。
6、“圣灵”: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三位一体的,所谓三位是指圣父、圣子、圣灵,所谓一体就是指这三者又是一体的,为了解释这种荒唐的教条,就产生了中世纪的烦琐哲学。
7、“永不捐弃人类的善良”:指所谓上帝的善良,永不捐弃人类。
第六章:布封
1、风格:源出拉丁语“刻字刀”,正如中国的“笔”是从“刀”演变而来的一样,所以“刻划”一词在这里用的非常恰当而有力。
2、“一般的”:布封用这个字,是指平易近人,没有专门学识的人也能懂的辞语,同时也指最能表达事物的全部基本特征的辞语。
3、布封的名言——风格却就是本人。在法国常被引用,另译为“文如其人”。
4、壮丽之美只有在伟大的题材里才能有。诗、历史和哲学都有同样的对象,并且是一个极伟大的对象,那就是人与自然。
第七章:狄德罗
1、戏剧系统的划分:轻松的喜剧;严肃的喜剧;悲剧(不幸为对象)。
第八章:莱辛
1、画家对题材的要求,两点合在一起来看:第一,我们向画家所要求的远不是对题材的构思和题材的新奇;第二,熟悉的题材有助于促进绘画艺术的效果。
第九章:康德
1、德国哲学奠基人:席勒、黑格尔、费希特、歌德、谢林、费尔巴哈。
2、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3、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判定一对象为美时所要求的是什么呢,这必须从分析鉴赏判断才能发现。
4、康德怎样论述快适、美、善?
(1)快适和善而这对于欲求能力都有关系,并且前者本身就带着一种受感性制约的(因刺激而生的)愉快,后者带着一种纯粹的实践的愉快,而这不单是受事物的表象,而同时是受主体和对象存在的表象关系所决定,而美是一种鉴赏判断仅仅是静观的,因此既不是以概念为其基础也不是以概念为其目的。
(2)快适、美、善,这三者表示表象对于快感及不快感的三种不同的关系。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贵的、赞许的,这就是说,他在它里面肯定一种客观价值。
(3)在这三种愉快里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
5、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某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6、美是不依赖概念而作为一个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
7、根据美的特征,比较美和快适及善?
(1)关于快适,每个人只须知道他的判断又是依据着他的个人感觉,并且当他说某一对象令他满意时,也只是局限于他个人范围内,那就够了。
(2)如果他把某一事物称作美,这时他就假定别人也同样感到这种愉快:他不仅仅是为自己这样判断着,他也是为每个人这样判断着,并且他谈及美时,好像它(这美)是事物的一个属性。
(3)就善的方面而言判断固然也有理由要求着对于每个人的有效性;但是善只经由概念作为普遍的愉快的对象被表示出来的,在快适和美的场合却都不是这样。
8、把第一种称作感官的鉴赏,第二种称作反省的鉴赏:第一种仅是个人的判断,第二种却主张普遍的有效性。
9、“共同有效性”:这个词不是指表象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而是指表象对每个主体的快感及不快感的关系。
10、两种美:自由美和附庸美。第一种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说该对象应该是什么。第二种却以这样的一个概念并以按照这概念的对象底完满性为前提。
11、花是自由的自然美。
12、必须把美比规范概念和美的理想加以区别。美的理想由于上述理由,我们只能期待与人的形体。
13、理性意志对于自由行为的存在者是作为规则的——这愉快是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
14、一个鉴赏判断所要求的必然性的条件是共通感的观念。
15、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
16、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第十章:黑格尔
1、“绝对”、“自由”、“无限”、“自在自为”,其实都是一回事,即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不受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限制,只有把一个对象看做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即理念与现象的统一体,它才是绝对的,无限的,自由的,自在自为的,也才是美的。“自为”就是自觉,与存在而不自觉的“自在”对立,是心灵的特征。
2、《摩诃婆罗多》——印度古代的伟大史诗。
3、作风:是个别作家们特有的;风格:是某一种艺术所特具的表现方式,例如绘画和雕刻因所用媒介不同,在风格上也就不同。
4、“感性材料”:即艺术家所用的“媒介”,这里所说的就是媒介决定风格。
5、“玄学的思维”:即辩证的思维,黑格尔把自己的辩证逻辑称为“玄学”,即最高的哲学。
6、诗的思索与玄学思维的类似与区别?
(1)类似在于二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