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

18阅读 | 0收藏 | 9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第1页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第2页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第3页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第4页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第5页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第6页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第7页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第8页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docx第9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9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上传于:2024-06-24
《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 ◎陈 婷 《愚公移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经典文言文,自1935年入选初中国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以来至建国后,长年入选初中苏教版、人教版、沪教版等教材。尽管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内容存在诸多争议,但文章背后经久不衰的价值奠定了其长期立足于教材编制的地位。本文就教学一线教师及教学专家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在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和完善《愚公移山》的教学,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地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提供借鉴性建议。 一、《愚公移山》入选教材的两大价值取向 毛泽东曾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借《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号召全国人民挖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实现共产主义。在上世纪60——80年代,《愚公移山》作为“老三篇”之一,入选为语文课本时,这里的《愚公移山》带有明显的政治标签,是被作为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最生动和最深刻的教材,也可以说是政治教材。这时候的《愚公移山》受到编者的选择和推崇,更多的是为了彰显政治性功能,而忽视了文本内在的丰富内涵与教育性意义。 1980年代至今,《愚公移山》入选初中教材与此前已有所不同,其教育性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本文即探究作为教育性教材的《愚公移山》,深刻挖掘其课文内部内蕴及人文价值,并结合时代发展,对课文进行全面、立体阐释,以彰显其教育性价值。 二、《愚公移山》文本解读关注的焦点及其评析 笔者通过对教育研究者的32篇有关《愚公移山》文本解读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愚公移山》的文本解读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固定到多元、开放的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家对《愚公移山》的教学和文本解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1981年,钱梦龙老师在杭州学军中学进行的《愚公移山》教学,拉开了教学改革的潮流。钱梦龙老师进行文本解读时,从课文文体入手,将其定义为一篇寓言。通过分析情节与人物形象,揭示寓言所要表达的道理:对于利国利民的大事,就要像愚公那样,充满必胜的信心,不畏难,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干下去。这符合人们对《愚公移山》主流精神的理解,但是,“对于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想,或者学生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文化背景下理解愚公移山精神,钱老师关注并不够。”[1] 1990年代后,一些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对《愚公移山》进行了文本解读。可以说,这是教师进行自我独立思考、个性化解读的表现,展现出鲜明的“教师风格”和“教师个性”。根据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以及专家的专业解读的资料整理和研究,相关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文本的文体进行解读 从文体进行解读就是根据文体的结构模式、文体特征(文章图式),去解读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将《愚公移山》定义为三类文体:寓言、神话、文言记叙文。 1.将文本确认为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移山的实践,而在于移山这样的顽强意志”[2]根据对课例的整理,发现有41位甚至更多的教师着重从寓言的文体特征入手,在帮助学生们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和领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意义。这符合大多数教师的文体取向。 2.将文本定义为神话 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将《愚公移山》收编入第八单元“神话传说”,认为文章讲述的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的故事。以郭初阳为代表的5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两则神话异同的比较,以及对文本最后“夸娥氏”之二子帮忙移山这个传奇结尾,让学生们了解神话的基本特点。 3.将文本确认为文言记叙文 以张广荣为代表的5位教师从语体的角度出发,从文言记叙文的几要素进行教学,分析地点、人物以及移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解读愚公这个人物形象。 (二)从历史文化心理视野进行解读 以吕内巧为代表的3位教师对愚公移山这一举动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愚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选择移山而不搬家是由古时候农民背后的历史文化心理——安土重迁决定的。“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生存的根本与财富的源泉,土地给他们安全感与归属感,即使遭遇灾害,也不轻易搬家;其次,人缘也是促使愚公选择移山不搬家的催化剂。愚公已经形成了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核心,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稳定的生活方式。这种人缘也是愚公不可多得的一笔无形财富,并且可以给愚公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功能。”[3] (三)从时代背景上解读 1.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解读,称颂、赞扬、学习愚公精神 以陆羽丰为代表的7位教师根据《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特定的时代背景来解读愚公移山。“愚公采用这样旷日持久的低效劳作有其时代根据,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坚信人的力量的积聚,不惜人力,建造起现代人也叹为观止的宏大工程”[4]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对愚公精神的解读绝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不能以今天的科技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科学方法来要求愚公。 2.以当今的时代背景,重新看待愚公精神 以吕其憨为代表的9位教师以当今的时代背景来解读愚公精神,认为“愚公征服自然,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值得称赞,但方法不可取,非科学的因素隐含在愚公身上。既应看到愚公精神的积极方面,主导方面,也不应否定他身上的确隐含的消极方面。”[5] (四)从文本本身进行解读。 孙绍振、张所帅等教授从文本本身所蕴含着的作者本意和哲学思想对文本进行了解读 1.《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汤问》,作者写作本意 《列子》要通过描述世界的无限性来提醒人们不要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性,以消除心智和感官对于至道之知的阻碍。《愚公移山》就是《列子》中最典型的例子。愚公名为“愚”,却以貌似愚蠢的方式获得了至道,他那恒心与专注,符合了忘智凝神、寂然玄照的体道方式的要求。而智叟依赖于自身的经验,自认为聪明,“聪明”恰恰是求道的大碍,过于理性地认识世界,忽视了人类和世界的无限发展可能性。列子将这两个字错位地用于两人的名字中,则是采用了反讽的方式,告诫人们勿用自己日常的经验来认识事物。 2.文本本身所蕴含的哲理思想 《愚公移山》首先应是哲学文本,主要体现在愚公看待移山这件事情上。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饱含哲理思想,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哲学上的启蒙。 笔者认为,教师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是教师风格和教师个性的日益显现,教师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得到增强。但对文本进行解读要结合文本的文体类型,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文本解读内容。 三、《愚公移山》教学内容关注焦点 经过对38篇教学实践者的教学实录以及教学设计的整理和分析发现,主要的教学内容主要聚焦到以下三个方面: (1)以掌握文言文字词为前提,疏通文意,认识愚公精神; (2)品词析句,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3)对故事情节和愚公精神的探讨与质疑:一类赋予愚公精神现实性意义,当今时代仍需愚公精神;另一类则对愚公的做法和愚公形象提出质疑和批判。 《愚公移山》作为一篇文言文寓言,笔者认为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二是感受课文蕴含的对比艺术,挖掘文章所表达的寓意,认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愚公精神的现代化意义。 四、《愚公移山》教学方法的发展变化 根据对38篇《愚公移山》教学课例的收集和整理,可以看出在《愚公移山》的教学方法上近10年来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的过程,方法更具丰富性、多样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愚公移山》教学方法的探究 1981年,以钱梦龙老师为代表的名师在进行《愚公移山》教学时,大胆创新,摒弃了文言文“串讲法”的固定模式。钱老师紧扣语义,将问答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通过平等对话,很好地把握了文章主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