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本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思考
◎陈 婷
《愚公移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经典文言文,自1935年入选初中国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以来至建国后,长年入选初中苏教版、人教版、沪教版等教材。尽管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内容存在诸多争议,但文章背后经久不衰的价值奠定了其长期立足于教材编制的地位。本文就教学一线教师及教学专家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在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和完善《愚公移山》的教学,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地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提供借鉴性建议。
一、《愚公移山》入选教材的两大价值取向
毛泽东曾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借《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号召全国人民挖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实现共产主义。在上世纪60——80年代,《愚公移山》作为“老三篇”之一,入选为语文课本时,这里的《愚公移山》带有明显的政治标签,是被作为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最生动和最深刻的教材,也可以说是政治教材。这时候的《愚公移山》受到编者的选择和推崇,更多的是为了彰显政治性功能,而忽视了文本内在的丰富内涵与教育性意义。
1980年代至今,《愚公移山》入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