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摘要: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路问题。本文从
法治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揭示了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指出和谐社会
是法治建设的目标,而法治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 法治,民主; 和谐社会,保障
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浊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确立为我国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时代和当代中国
实践发展的要求。胡镑涛同志在诠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时,把民主法治放到了首要
位置,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关系最为密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
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法治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都具有法治的属性,“民主法治”是公共权力与公民
权利的和谐,“公平正义” 是社会规则与个人能力的和谐,“诚信友爱”是人与人之问关系
的和谐,“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安定有序”
是公民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
动的和谐。在礁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无论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
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还是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和谐关系, 都必然会表现为一定的法律关
系。 从这一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法治社会。
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无一不与法治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需要通过法治的路径而得以最终实现。民
主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实现的根本保障。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民主化、法汉化
的社会,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贯彻人民当家
作主的原则,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移地位,坚持民主执政,依
法执政,才能切实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弘扬法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全
面维进依法治国。在走向民主和法治的过程中,逐步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引导
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参与其中,全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上形成新的和谐关系。
公平正义是和谐的内在特征,而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最重要的途径。社会各方面利益得
到合理分配,人民内部和外部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既得利益得到有力保护,使大多数
成员者能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于扬。而公平正义
本身就是法治追求的永恒目标,加强法治建设,使权力受到法治的约束,实现“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能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
正义,为追求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诚信友爱,也是现代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
于人们的自发自觉,还需要有制度化的鼓励和引导机制协癌合作方可实现我国在民法中
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对于维护交易安全,维持社会秩序有很大的意义。通过法律
方面鼓励和支持诚信友爱的行为给人们一种引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来规范种种不诚
实信用的行为,这样才能走正实现社会成员诚信、友爱互相信任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必然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充消活力的社会需要法制来芒导和规疼。社会活力是
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的保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
础。充满活力,往往以社会科技、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为前提,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然是
一个发展的社会,发展意味着酰导,法治就为这些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制度化正规化的途
径。因此社会要充清活力就需要法律来调整和规范,建立良好的法治可以党造良性的竞
争,实现和谐的社会环境,激发和保护社会活力,为创建和谐社会竟定基础-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安定有序的实现更需要完善的法治作为保障,不仅
需要刑法打击犯罪,维护秩序。还需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实施从根源上阻止犯罪
的发生,从而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法律可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因格斯
说:“在社会发展的某一个很时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 把每天重复的生产,分配和
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酸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
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从一定意义上说,法是适应经济秩序的需要,维持社
会秩序的主要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和谐社会最朴素的特征,曾经一度扯到严重破坏,现在必须通过
法的介入来逐渐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远古时代是不自觉实现的,在科学技术和政治经
济高度发展,人的全望极度脱胀的今天,这种最古老、最朴素的和谐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
引导,才能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人性常常是腹弱的。因此必须通过
法律的途径来控制人们违背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均需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去控制、
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三、法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法治制度本
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精
神氛围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现代社会关系主要依赖法律调整的社会需求,决定了和
谐社会只能建立于法治基础之上。只有当法律至上的权威得到确立、法律本身符合形式理
性和实质理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只有实现了实质法治,才能顺理成章地实现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要依靠法律制度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来保障和谐社会
的实现,引导全社会的公民遵守这个法律,维护和谐的气氛。所以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的|
支持,离不开法制的支撑。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法治现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
公民良好的法律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具有眼好的法治观念是
和谐社会绎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想问题、办事
情,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首先要有法治观念,要有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实践证明,公民
法治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法治水平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如
果公民的法治观念淡注,再健全的法制也是形同虚设。相反,如果公民的法治观念强,就
在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法言违法的现象。法治观念是公民过守法律、维护法律、监督法律
实施的认识前提,其在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保持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
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良好的法治观念为社会和谐提供了最广泛的法律意识基础
和最广泛的思想认识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最和意识准备.
5二) 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化依据
法治意义的法律是和谐社会的制度蓝图。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只有将这种理想
鸭态转化成为了若干具体而完备的法律规范,构成一系列法律制度,进而形成完备的法律
体系,和谐社会才获得了自己的制度根据。可以认为法治状态中的法律制度是和谐社会制
度设计的法律化。在法治状态之下,完备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为社会提供
了最明确的行为规则和规则体系。良好的立法为人们严格依法办事创造了条件,为整个社
会的法治建设提供制度化的根据。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设计素着和谐社会的理想。
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的角度上看,地区与地区之间难免会有冲突产
生;农村与城市之间也会发生某种利益的冲突; 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也还会有种种巴
盾。从具体的社会生活来看,人与人之问还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都需要通过立法的
利益分配与利益调整来加以平衡。法律对社会利益的划分和请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
利益分配与调整的制度基础。法律对于各种矛盾解决的制度设计,实际上也董涵着对于和
谐图景的制度设计。 《三) 公正执法、公平司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仅有制定良好的法律是不能的,如果法律不能有效实施,就难以发挥定分上争、监督政
府、保障权利的作用。在以民主法治为主要特征和谐社会建设中,无论是社会公平正义的
维护、诚友爱的但导,还是安定有序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