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练习主题:传统节日
1.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这句话,启发读者从对烈士的纪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纪念,缅怀的是英雄,传承的是精神;铭记的是事迹,激发的是奋进;追怀的是过去,开启的是未来……
请以“纪念”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适当;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得体。不少于700字。
2.按要求作文。
春节假期,周围有人在谈论“过年越来越没有感觉”“以前春节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而现在……”是时间的流动带走了传统年味吗?其实不然,仔细思量就会发现,喜庆、团圆的年味内核并没有变,变的只是表现形式和身处其中的“我们”。
请以“年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适当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作文。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意蕴丰厚,每个人的一生要过很多这样的节日。节日播散在日子中间,带给我们经历、感受……请以“又到__________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的节日多种多样:有象征新开始的“元旦”,有寄托情思的“清明”,也有庆祝团圆的“中秋”等。节日不仅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浸润着传统历史文化。
请你选择一个你家乡的传统节日,通过描绘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令你印象深刻的过节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要求:围绕你家乡的传统节日展开;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得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凡是中国人都能讲出自己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故事。
针对某些学生不重视母语(汉语),导致文化不自信的现象,振华中学举办了一场“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提振民族文化自信”的专题座谈会。
为了打开同学们的思路,举办方提供了以下几组有关中国文化的栏目供同学们选写。
A组:诗经、论语、史记; B组:书法、国画、歌舞; C组:汉服、唐装、旗袍;
D组:品茶、饮酒、美食; E组:春节、端午、中秋。 F组:孔子、李白、苏轼。
G组: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请你先从以上栏目中任选一组,然后再就所选组内文化项目进行权衡比较,重点谈谈自己更欣赏其中哪一种,以突出中国文化的自信。
要求:不脱离材料范围,夹叙夹议,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9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提到节假日,好像空气都是甜的。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2004年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建议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取消黄金周,强化春节长假……201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修改……
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我国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在我国法定全民假期的传统节日里,你的家乡有怎样的风俗,你和家人是怎么度过这些传统节日的,这些风俗和习俗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建议……
请以“家乡的传统节日”为话题,并结合自身实践及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纪念不可或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习惯了不停地向前追赶,似乎放慢脚步都成了逆道而行,更何况偶尔暂停脚步。信息不断更迭,忙碌成为常态,被人流裹挟着前行的我们,忘记了停留,也忘记了思考。纪念,给了我们反思和总结的机会,让我们在这浮躁的生活中,给自己一个正当理由,稍作停留,专注思考,铭记历史。
《论语》中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惊讶并感动于古代先贤的自律品格。诚然,对自我的反省和思考本应成为常态,但因为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无法达到做到这一点。纪念日,可以帮助我们稍事停留,暂时脱离向固定方向奔波的单行道,将注意力投向过去,回望来时的路,以前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现在和未来。
纪念是为了不忘记,为了更好的铭记,我们需要纪念日。纪念日给了我们时间专注于思考,生日、跨年、节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钟爱的纪念日,在这些日子里,人们整理、思考自己在过往一段时间内的表现,然后在日记本或朋友圈里写下思考的结果。于是,这些文字和纪念日作为思考的证据被保存下来,供我们在下一个纪念日到来之际,再次对照、反思,我们就在这样的仪式中不断成长。
纪念帮助我们与记忆力对抗,为了更好地完成对抗,我们需要纪念日。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纪念日作为文化记忆表现的一种途径,以仪式的形式来唤起从前的历史记忆——如重要的人和物,以防止记忆被社会淡忘或者边缘化。是这些被标注了的日子定期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不应忘记的事。德国的纳粹受害者纪念日,二战欧洲战场终战纪念日,中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个个日期都承载着重要的记忆,以起到历史反思的作用。
记住并纪念才能传承。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一个特殊的纪念,提醒我们不要忘记100年前上海石库门、嘉兴红船上热血沸腾的青年们,不要忘记革命年代为真理献身的英雄烈士们,不要忘记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这些珍贵的记忆遗产,又化作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告诫我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化作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将中华儿女凝结在一起,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化作前进动力,为我们开拓新的征程提供不竭力量。
纪念有如时间绳上的结,是岁月长河中一颗颗无法忽视的明珠,它们或光辉耀眼,或沉重悲怆,但都以回望来路的方式,帮我们照亮前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
材料是关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然后由此阐发,最后落脚到三个关键词:纪念、铭记、追怀。然后由此引出写作的标题为“纪念”,并要求写成议论文。
因为是命题作文,因此需要深入挖掘“纪念”的内涵,“纪念”是为了铭记,而之所以铭记,是因为这件事情,这个人物或者这个日子是特殊的,我们必须记住。为了更好地记住,我们可以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或仪式,也可以设立纪念日。而纪念的意义除了记住之外,还要记后人知道,让后人把这种精神内核传承发展下去。因此说,纪念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写成议论文,需要表达对“纪念”的思考和理解,可以先写什么是纪念,再写纪念的意义,最后写纪念的方式等等,这样的思路比较顺畅,符合读者接受的习惯。也可以从纪念中引出一个观点,比如写纪念需要纪念日,可以从几个方面写为什么设立纪念日或纪念日的作用等,这样写作点更集中,容易操作。
因为是议论文,需要注意论点明确,论据典型且有说服力,论证思路清晰,语言符合议论文的特征要求等。
立意:
1.纪念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2.让纪念闪耀理性的光芒。
3.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4.不要让纪念沦为形式。
2.例文:
年味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了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风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哟!”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不一样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曲演员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归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命题作文题。
材料先给出的是人们对“过年”的看法:以前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现在的感受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接着材料亮明了态度:年味的内核没有变,喜庆、团圆的主题没有变,变的是“我们”。可以写“年味”的变化,以前的年味是三十晚上的团圆饭、春晚十二点的钟声、初一早上的新衣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拜年收到的压岁钱、一大家子围在一起阖家团圆;现在的年味是支付宝的集五福、朋友圈里晒团圆、微信拜年抢红包、家人视频送祝福、不管怎么变,过年还是中国人心里最热乎的好日子。还可以写怎么感受“年味”等。要注意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要求以“年味”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并从中品味年味。年味,就是爆竹声声;年味,可以是走亲串门;年味,可以是发红包,拿压岁钱;年味,也可以是阖家团圆;年味,还是文化传承,一种除旧迎新的传统观念,驱邪降福的年文化……年味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唯人情味不变。考生写作时要写出这一传统习俗的内蕴:辞旧迎新、新年祝愿、合家团圆、幸福快乐。
行文思路:先紧扣“年味”字眼,以时间为序写在家乡感受到的一次特别的年味。开头开门见山写“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紧接着写爷爷带“我”买“福”字,贴“福”字的过程,彰显了一股浓郁的年味。然后写奶奶除夕这天制作松糕的事情,最后写家乡的风俗,送寿桃、祠堂听戏等,这些具有浓郁的年味,表现了乡民们淳朴的希望和温馨的祝福,更表现了人们的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立意:
1.守住年味,守住传统习俗的内蕴。
2.阖家欢乐、辞旧迎新的氛围是年味的主题。
3.家乡的年味,有着浓郁的乡情,是情感的载体。
3.例文:
又到春节
我从满是爆竹声的红色世界中醒来,母亲桃花般的笑靥映入眼帘。
身材瘦弱,皮肤黝黑,汗水顺着她的鬓发往下滑落,胸前的衣襟已湿了一片。母亲脸上的笑容却格外耀眼,她上扬的嘴角弯成两枚好看的月牙儿。母亲这样子,近几年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自2020年那个春节起,充满喧嚣的世界就被按下了静音键,之后再美好的节日到来,我家的小屋也是“素颜”。母亲总是叹息着,眉宇间是我看不懂的忧思。
镜头一转,不同我想象中的“漠视”,周围已是一片火红的世界,火红的灯笼挂在门前与朱红的春联映衬着,尽展喜气,藏匿在黑暗中的尘埃悉数被“请”出了家门,连墙角的蛛网都不见了踪迹。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仅仅只和母亲两人围着四方小桌吃年夜饭的女孩,此时正穿着崭新的衣裳和家人一同坐在餐桌前。几乎占据了大半个堂屋的圆桌被围得没有半点多余的空隙,不远千里归家的亲人们赤红着脸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在外的际遇,你拉着我,我扯着你,谁也不让谁。他们就像桌子上冒着热气的红油火锅,“咕噜咕噜”沸腾着。母亲从厨房走出来解开了围裙,举杯笑着对每一位家人说着祝福的话语,笑着接受来自家人的祝福,不见从前的半分忧郁。
年夜饭过后,我会给家人拜年,家中的长辈都会给我红包,母亲也会从姥姥那里得到一份,也许在姥姥心里,母亲也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母亲笑着接过,再轻轻地将红包放到枕边。姥姥笑着调侃她:“小财迷,去年让你在手机上抢红包都不乐意,今年收了几个红包这么高兴啊?”母亲还是笑着,却有些忸怩,下意识地捏着红包。我也摸了摸手中还残留着几分姥姥手心温暖的红包,抢先说到:“手机里的一堆数据哪有红包温暖呢?就像相隔千里的视频电话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来的亲切呀!”母亲在姥姥看不见的地方悄悄给我竖起了大拇指,姥姥也笑着说:“还是你家丫头嘴甜!”
晚间的村庄也不似往常那般黑,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我和几年未见的朋友们围在一起闲聊,通宵守夜。时间飞逝,我仿佛已经闻到了浓郁的鸡汤味从家中穿过了半个村子钻进了我的鼻子里,脑中正上演着“喝鸡汤的108种方式”时,口水已经在嘴巴里汇聚,连输了牌都浑然不觉。十二点前夕我就必须回家了,即使知道明天还会再见,分别的时候我还是边走边回头,嘴里念叨着明天一定相约去拜早年,距离拉远,我的声音也好像传过了村里的半边天。
“当当当……”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门外响起的鞭炮声时近时远,天空中时不时地绽放出了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瞧,外面成了烟花的世界。我猜想,那个叫年的怪兽一定不忍心来打破这和谐幸福的画卷吧。
那个格外爱笑的女孩从亮如白昼的夜里走来——我站在书桌前,执笔写下最美好的新年祝愿:烟火辞暮,新年轻启,淡淡烟火,年年团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由材料、半命题以及写作要求组成。
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指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蕴丰厚,这也就意味着考生补写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要展现出这一节日的意蕴;第二句指出节日对于我们的意义,带给我们经历、感受。由此可知,考生需要先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冬至等,然后思考这些节日的习俗,思考这些习俗背后的意蕴。
命题是“又到……节”,考生需要补出的是具体的节日,而“又到”表明之前经历过,但之前所经历的是次要的,写作之中不必多提,可以简略提及印象,作为铺垫和照应,此次“又到”才是重点。要求写作记叙文,考生需要写出这“又到”的节日的情形,可以从面上展现,如大街小巷的布置,如人们的所做的事情,然后从点上具体展开,如家人、同学是如何过节的,激发了怎样的认知,有怎样的启迪,关键之处要把“又到”之“节”叙述描写精彩,才能更好展现情感。
行文构思上,作为记叙文,可以用描写性的语言或引用歌词开篇,引出“又到……节”,如“又到春节”,然后简单回顾往年这个时候是怎样的情形,如没有“年”的味道,再回到现在,截取一些片段展现当下的“年味”,如大街小巷的红灯笼,如集市上采买年货的老老少少,如家家户户红红的春联,同时可以聚焦自己家,展现自己家的年味,最后可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