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参考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掌握其表述形式。
2.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判断材料能否证明观点。
学习过程
活动一 课前预习
1.初识名作、名人:《礼记》《老子》《庄子》,朱子、曾文正。
2.积累名句:
敬业乐群。《礼记》
安其居乐其业。——《老子》
主一无适便是敬。————朱熹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庄子》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国藩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活动二 提问设疑,情境引入
1.教师先出示演员、教师、医生、律师、清洁工等各种不同职业人士的图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说一说你长大后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选择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意愿谈想法,并说明理由。
2.教师总结:对于职业,我们都有自己的认识,但是不管同学们今后想从事哪一种职业,焦点都要落到怎样干好事业上。对于事业的态度和做法,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九十多年前,梁启超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一次演讲,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梁启超先生,倾听他的演讲。
活动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出观点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提醒学生讨论时要反复关注观点的定义,把找到的句子或提炼出的语句与观点的定义进行比对,来衡量找到的观点是否正确。
观点的定义:观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换言之:把作者通过文章最想告诉读者的内容,浓缩为一句话,就是观点。在形式上常常是完整的句子。)
明确本文观点: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全班交流,归纳观点表述形式
引导学生先自读观点,寻找表述的要点,然后全班交流,明确观点的表述形式。
明确:观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句,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和拓展相关知识:
首先,明白什么是观点,作为观点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观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表达观点的语句一般是一个有着明确判断的比较简洁的陈述句,疑问句一般不能充当观点。比喻句一般也不能充当观点。
其次,明确观点在文中常出现的位置。在文章开头、结尾提出观点的情形居多,也有在文中提出的,还有没有明确的句子表明观点,需要自己进行归纳的。
然后,通读全文,勾画文中围绕论题阐释的观点性的话,通过辨识、提取、概括,找出观点。在找观点时,可关注提示性词语,如“可见”“我认为”“综上所述”等。
最后,介绍引出观点的常用方法:
(1)开门见山。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观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观点。
(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再提出观点。
活动四 再读课文,梳理材料
1.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中选取了哪些材料,并进行概括,同时尝试分析材料的类型和角度。
名人名言:本文引用了《礼记》《老子》中的话以及孔子、庄子、朱子、曾文正等人的名言。
事例:唐朝百丈禅师的故事,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的例子,《庄子》中佝偻丈人的故事,等等。
用名人名言做论证材料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的材料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事例做论证材料时,事例要紧扣观点,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其表述格式一般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全班交流
活动五.细读文本,分析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1.明确材料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默读观点,并勾画观点中的关键词。
2.分析材料,勾画提炼材料中的要点。
3.分析材料中的要点,找出要点与观点中关键词的联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利用材料的具体内容来证明观点的。
4.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述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参考格式:正因为……所以……正体现……
活动六.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1.联系学习实际,谈“学与乐学”的问题,引导学生“要乐学。
(1)能不能不学?
(2)怎样才能乐学?
2.搜集能够体现“乐学”的名人名言或事例。
3.组织语言,写一段话,选取恰当的材料表达自己“乐学”的观点,并用量规先进行自评,再小组评价,进行修改。
活动七.课外推荐阅读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活动八 阅读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小的决定大的
冯景元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