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5

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

115阅读 | 4收藏 | 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5
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第1页
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第2页
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第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Word
right
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明月不知沟渠心 上传于:2024-04-23
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 对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中的研究而言,报刊到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材料。*一部中国近代政 治思想史,几乎同时也是一部近代主要报人的思想言论史。”[1] 然而,对于报刊的研究 和利用却并不尽如人意,现有研究虽现出"谈报纸则只言 《申报》、《大公报》,论刊物则 只看 《新青年》 、《东方杂志》*的景况,同时表现出强论文联盟 wWWw.LWIm.com 烈的"符 号化"、"脸谱化"倾向,对报刊解读往往被时局左右,呈上"革命"、"进步"、"反动"、“落后" 等帽子,大而化之地讨论 自苹公振出版《中国报学史》 [2] 以来,对于中国近代报刊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除戈氏与广汉奇的著述之外, 对于报刊的研究较之于近代报刊在历史进程 中所发挥的作用来说,是无法匹配的。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出现了一股热 潮, 新闻呆的著作与论文常见诸学术期刊, 也有一批关于中国近代报刊的通史和断代史著作 问世,[3]但这仍难以让学界满意。 尽管某些报刊个案,如《大公报#》、《申报》、《万国公报》,其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关 注。或许这正应了潘光耕所言,*开展之道,实应秦朱喜'小作课程,大施工力 为典则,进行 精细的个案研究工作"。 [4] 然而,这些讨论仍是将中国近代报刊作为史料,即使标题中将 某个报刊作为了"对象",实质仍摆脱不了以报纸来闪探当时政局、思想、文化、生活、社会 及性别状况等的目的,多的是"历史上的报刊",缺少的是"报刊的历史" 中国近代报刊除了一些具有代表性或影响力大的报纸如《万国公报》、《申报》 等之外, 其他的报纸基本被"脸谱化"了, 成为-西方传教二宣扬教义的工具"“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工 县"而"为殖民服务"。被"脸谱化"的不仅仅是外报,即便是一些曾经在历史进程中扮演过主流 角色的报刊同样也难适被忽略的命运。如 1916 年孙中山创办的《民国日报》,长期为中 国国民沉的机关刊物,主持人为邵力子、时楚伦,主要作者有戴季陶、沈定一等,反倒其副 刊《觉情》常被提起 大报尚且如此,近代小报壤员不佳似乎已是意料之中了.小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方式, 且因为数量论大、旨起不一,加对于小报的任何一概统称都不免陷入片面的泥济。近年来, 学术界对于小报尤其是数量最多且具有哄型性的上海小报也以了颜多关注,除了对"四大金 出'@的讨论外,还先后出版了几部以小报为中心的专著,如 《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小报研 究一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 、《中国近代小报史》、《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 究) 等。 [5] 这些研究都希望对小报的作用、地位进行重新的评估,但总体上来说仍旧未 能摆脱传统的观念东继,将小报视为品位过低的低俗文化的呈现方式。 有学者*通过对《大公报》研究轨迹及其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出体现于其中的三种主导 性范式,一是草登'范式,二是现代化范式,三是民族-国家' (nation-state) 范式"。 [6] 这种表太是否合理,暂不去讨论,弓良置疑的是,这些所谓的*范式"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报 逢"而非报刊的历史",但就目前研究来看,除去第一种草登范式外,其余两种范式还鲜有 精彩的呈现。 在研究尚未足够深入的情况下,多探讨一些"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理论适用" [7] 间题似乎是有必要的。受西方学界理论热潮的影响,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布迪厄的 "疡域"理论及-市民社会"理论等"国家-社会"研究模式,也在中国近代报刊研究中得到了广泛 运用。 尽管中国学者对于理论的沾用心有余, 但在各种理论吉漳的侵状之下,历史学家已 不得不借用理论去捍卫历史学科。 [8] 在一些学者看来"理论之所以对我有用,并不是因 为它昭示了一个被园于拓去情境的隐蔽的真理- 理论之所以昭示客体是因为它迫使历史学家 成为主体"。 [9] 就"公共空间"或"市民社会"理论来说,其是否适用于中国近代历史研究, 本身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0] 正如魏斐德所指出,"作为证明存在着公共领域, 特别是在 19 世纪意义上那种明智且具 批判性的公共与论中存在着公共领域的证据,也是非常可疑的"。 [11] 虽然如此,中国学 界对于近代报刊的研究仍旧 热吉于采用这一模式. 在李杭、洪爆等对于上海小报的研究中, 仍旧把讨论小报对于上海*公 共空间"、"*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等的形成作为其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5] 在季家珍 1996 年出版的《印刷与政治, 《时报》与清来改革文化》[12] 一书中,对《时报》与以之 为中心所形成的"中则地攻"进行了讨论。 季家珍认为, 这一地带不仅是知识分子自由论政的 空间,更是一个磋商场所。"在这个场所里论文联盟 wWWW.LWIm.com,民众是一方,政府是 另一方,磋商主题是宪政,协调人是报人知识分子。”[12] 可见,这种*中间地带"的构成 至少包括三方面,即报纸、围绕在报纸周围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沟通清政府与民众的 话语。 划往对报刊影响的探讨中,大多有一种专大事实的侨向。 较为普遍的分析方式是,将报 刊所刊载的报道、广告等视为当时社会图景的真实写照, 并认为这些报道或广告对于读者群 体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或者至少是有影响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才有众多从报刊广告等 出发来分析报刊对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的形成及推动作用 随着"文化转向"的兴起,阅读史等开始受到关注,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书藉史、 报刊史以及相关研究在欧美汉学界非党流行。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有着自己的关怀,他们的着 力点在于寻求中国内生的近代化起点,因此多将目光投向宋明及消代早期, 希望通过对书籍 等印刷蝇的出版、传播、消费等的考察,来讨论前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因素,“侧重从社会史、 经济史等角度来进行"。尽管如此,新文化史所提供的广阔视野和讨论问题的方法,对于研 究中国近代报刊史,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报刊作为一种消费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知识传播的载体,报 刊在其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长久以来没有被充分讨论的、以报刊为中 心运转的社会组织与知识传播以往的研究对于报刊的经济来源、组织状况、传播效果,以 及中国报纸受西方尤其是与日本报刊的影响等缺少充分的讨论。[4] 事实上,要搞清楚报刊 对于社会历史进程起到了怎样的影响,首先就要把报刊的生产、发行、流通与消费状况弄消 楚, 否则, 单任是否有人阅读、 销量多少等来断言报刊的言论对于多少受众产生了怎样影响, 无论如何都是有悖于历史运辑的- “开市场、保证报刊销量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能够实行规模生产的先进生产技术 和设备。”[13] 芮哲菲在其《十登储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 一节 中从印刷技术的视角切入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以西方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为例, 对印刷 技术引起的新式出版业发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同时,图像作为史料及研究对象,已经被 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在研究报刊史的学者那里,图像是直接的史料和对象,不再是文本 的附唐,它们通过自己的形式、内容等来表达过去的世界。通过图像解读历史,与艺术史的 研究方式不同,更多地侧重于图像的生产、表达及传播过程中所透需的社会风瑶,以及图像 的生产者及阅读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观念和感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