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黄鹤楼送别》教案.doc

292阅读 | 12收藏 | 8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黄鹤楼送别》教案.doc第1页
《黄鹤楼送别》教案.doc第2页
《黄鹤楼送别》教案.doc第3页
《黄鹤楼送别》教案.doc第4页
《黄鹤楼送别》教案.doc第5页
《黄鹤楼送别》教案.doc第6页
《黄鹤楼送别》教案.doc第7页
《黄鹤楼送别》教案.doc第8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8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爱是矜持 上传于:2024-07-04
《黄鹤楼送别》教案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类情调的送别诗。诗中虽传达出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对孟浩然的敬仰,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最终别离时,李、孟的对话更可见李白的敬仰与惜别之情。孟浩然则把此情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东下扬州,孟浩然去的是繁华都市。李白虽觉难舍,却也十分向往,向往扬州,更向往孟浩然,向往他的人品、向往他的学识、向往能与他在一起,这在他的《赠孟浩然》一诗中可见一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学过《少年王勃》等一系列“文包诗”的文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学生们很难体会到的,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适时点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从人物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诗文结合,品味古典诗歌的神韵,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读课文后,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熟读课内容。 教学流程: 初识古诗,导入课题→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创设情境,学习新词→质疑诗句,适度拓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各种原因与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生活的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同时,教师注意倾听学生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有条理)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是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理解文题: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自由轻声地把它读一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呢?(指名读,齐读) (3)李白的这首诗,和他写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一样,都是流传千古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都喜欢、人人都称赞的诗,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出示:脍炙人口) “脍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与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和肉;炙(会意字):看看字形,上面是月,就是肉啊,下面是……就是把肉放在火上烤。说说“脍炙人口”的意思。(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比喻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反馈: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点拨词语意思,有的用词素解词法,有的联系课文内容解词。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像锦缎似的。 暂时:短时间之内。 按捺:抑制。 敬仰:敬重仰慕。 3.围绕课题《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两句话简要地来说一说吗,(课文主要写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创设情境,学习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的异同:饯行就是用酒饭给人送行。 (出示插图)仔细看图,再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指名学生看图朗读词语,读流利,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来。 点拨一: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来形容黄鹤楼呢?学生结合画面表达清楚黄鹤楼与长江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俯临”;通过看图理解“飞檐凌空”的“凌”就是“高”的意思。然后介绍黄鹤楼:三大名楼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历来是丈人墨客留恋聚会的地方) 点拨二: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暮春三月,柳絮漫天飞舞,远远望去,如烟,如雾。江上的沙鸥越飞越远,最后只剩下那一个一个远去的小圆点) 2.有感情地朗读生字新词。除了上面的六个词语,再加上:暂时、饯行、脍炙人口。 四、质疑诗句,适度拓展 1.朗读课文,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颂的佳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文中“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呢?有谁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吗? 教师讲解: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游历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26岁,他来到襄阳,结交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由于他俩生性豪放,都喜欢游历,喜欢交朋友,所以两人初次见面,就一见如故。他们常常一起饮酒做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2.补充阅读:李白的《赠孟浩然》。 (1)出示古诗,教师朗诵。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4)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做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情谊的见证。 3.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扬州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这个发生在1300 年前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理解古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饯行 烟花三月 (1~3) 李白送别 吟诗 乘舟东去 (4、5) 伫立凝视 教学反思: 教学中,充分利用相关的背景资料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设定的场景、情感氛围中。这样再去整体感知文章就比较容易了。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教案点评: 此教案以古诗的背景资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先了解古诗、所发生的背景以及情感意境,初步引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再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情感表达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3.从诗与文的意境中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小组合作,做好阅读批注。 教学流程: 介绍背景,导人新课→学习文本,体验情感→总结文本,升华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古时候,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也难以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送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1300多年前,年轻的诗人李白正在长江边的黄鹤楼为朋友孟浩然送行。如果你是李白,想在诗中写些什么呢?(如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抒发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思念,祝福友人一路顺风等) 2.这就是李白为孟浩然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一读。 3.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比较一下,李白写的这首送别诗和你们想写的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没有直接抒发感情,而是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 4.李白的这首诗叙了事,写了景,唯独没有提到情。那么,他在诗中究竟要抒发什么情,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这首送别诗情有独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读读课文1、2自然段,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飞檐凌空”展开想象) 2.长江边百花盛开,繁花似锦,烟雾迷蒙,柳絮飘飞,这美好的景象浓缩成一个词语,就是—烟花三月。就在这江南名楼—黄鹤楼上,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因为孟浩然即将从这里出发,前往繁华的扬州城。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