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收费“按下葫芦浮起瓢”
文/程莉莉
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信息以验证收费一方的“成本说”是否站得住脚。即使打中了乱收费的“七寸”,有时,对方依然我行我素,消费者依然无可奈何。一边是没有话语权和议价能力的普通消费者,一边是垄断带来的十足底气,即使乱收费一再被整治清理,新的收费名头仍会继续出现。
一些银行免费服务近期正在发生悄然变化-2013年12月4日的《新京报》列举若干被指为“新一轮乱收费”的服务项目,如2013年12月1日起农行开始收取每月2元的短信通知服务费;从明年起兴业银行将对IC借记卡开卡和换卡收取每张20元的工本费;招商银行广州分行则将对日均资产不足5万元的金卡客户收取每卡每月10元的账户管理费……这些费用收得合不合理,再次引起公众热议。
收费,银行这一举动大家并不陌生,不过因为每每“创新”收费的名头,每一次收费都给公众带来某种“惊奇感”。从年费、账户管理费,到短信通知服务费、IC借记卡费,在消费者“这也要收费?”的惊讶声中,银行屡屡印证着“只有想不到,没有收不到”。而与花样翻新的收费项目相比,收费的理由几乎不变,总是少不了“成本”一条。
银行收费,我们真不愿意轻易为其冠上“乱”字定性,但是不幸,这一次又被消费者抓了个正着,尤其是公众意见最大的每月2元的短信通知服务费。精明的消费者算了一笔账,每月2元,一条短信一角钱,相当于20条短信的价钱,一个月哪有那么多账目变动需要银行发短信?更何况,银行与通信运营商是合作关系,短信的价格低到只需几分钱,即使包括银行发送的广告短信,这样的收费也会有相当一部分落进银行口袋。收费究竟是“成本增加”,还是利益驱使?不难得出的结论将银行的收费行为再次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此前,针对部分银行收费不合理现象,监管层多次出手整治,叫停各大银行若干收费项目,清理、登记若干收费项目,并抓紧修订发布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目录。
这轮收费的不合理之处被消费者指出,得益于信息对称带来的好处。遗憾的是,更多的时候,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信息以验证收费一方的“成本说”是否站得住脚。更遗憾的是,即使打中了乱收费的“七寸”,有时,对方依然我行我素,消费者依然无可奈何。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银行业,也多发生在其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