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距今上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 )
A. 考古发掘 B. 文字记载 C. 神话传说 D. 专家推测
2. 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原因的共同点是( )
A. 诸侯的反叛 B. 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C. “国人暴动” D. 少数民族的进攻
3.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我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与“唐宗”有关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4. 明清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向入侵者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余既来索,则地当还我……”。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
A. 荷兰殖民者 B. 英国殖民者 C. 沙俄殖民者 D. 日本殖民者
5.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 封建制度的完善 B. 生活习惯的变化 C.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君主权力的强化
6. 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愿望,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明代神话小说是( )
A. 《水浒传》 B. 《三国演义》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 ( )
A. 1842--1870年 B. 1911--1939年 C. 1919--1947年 D. 1921--1949年
8. 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 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威胁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C.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9.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阻隔长江南北交通的“天堑”变为“通途”的第一座桥梁建立在( )
A. 武汉 B. 南京 C. 上海 D. 重庆
10.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1. 在某个历史小组学习中。有“1955年、周恩来、求同存异”等几个关键词,该组学习的是( )
A. 雅尔塔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2. 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能够得到恢复的最主要国际因素是( )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 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C. 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D. 越来越多国家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 )
A. 体制改革 B. 拨乱反正 C. 经济建设 D. 对外开放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带来这一变化的政策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人民公社C.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实行对外开放
15. 城市位置非常重要。下列城市中,既是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又是现代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
A. 厦门 B. 广州 C. 深圳 D. 上海
16.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7.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科学构想是( )
A. 独立自主 B. 一国两制 C. 武力统一 D. 公私合营
18. 经济学家约翰•邓宁说:除非有天灾人祸,否则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2001年,中国顺应全球化趋势加入的组织是( )
A. 欧盟 B. 北美自由贸易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19.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的思路”是指(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实行农业集体化 D. 实行新经济政策
20. 1929-1933年,由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黑色风暴”是( )
A. 经济大危机 B. 法西斯专政 C. 反犹狂潮 D. 恐怖主义
21. 为积极应对美国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总统领导的美国政府( )
A. 实行了自由放任 B. 加强了经济干预C. 强化了科技创新 D. 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 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B. 苏德战争爆发C.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D. 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
23.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4. 每年的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下列与联合国的建立相关的会议是( )
A. 华盛顿会议 B. 慕尼黑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开罗会议
25.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 )
A. 蒸汽时代 B. 电气时代 C. 工业时代 D. 信息时代
26.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几千年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思想活跃】 材料一:
(1) 图1、图2和图3人物分别创立了什么学派?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制度创新】 材料二: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引自《英国大百科全书》
(2) 材料二中的“考试制度”是指隋朝创立的什么制度?其创立有何重要影响? 【科技领先】 材料三:
第十章世界领先的科技与科学观念的发展第一节从雕版到活字第二节火药、指南针与航海术第三节医药学与养生术第四节天文、地理与数学——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目录(节选)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来中国古代“世界领先的科技”产生的影响。(任选材料三中的一节内容,每节限举一例)
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持与发展,而且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
——摘编自韩向臣、李龙《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现代中国的新大一统模式》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二:“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概括“九五”计划制定的背景。 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摘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并试举一例外交成就。
28. 美国、苏联等大国在20世纪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然,“十四点”的主要目标是要在美国领导下,重建战后世界新秩序,其中“国联”是实现其目标的主要工具……正因为如此,英法虽然在理论上对“十四点”表示赞成,但在大多数实质性问题上并不让步。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提示:“十四点”即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
(1) 材料一叙述的情况发生在哪次国际会议当中?为了实现“美国领导”的“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稍后召开了哪次国际会议?这两次国际会议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杜鲁门……诬指任何国家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是那些正在抵抗武装少数集团或外来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六卷
(2) 材料二中,杜鲁门的“诬指”导致美国与苏联之间一种怎样的状态的开始?请列举一个具体事例,说明这种状态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后崩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甚至本世纪(指二十世纪)最重大的事变之一。这一事件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而且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3) 面对材料三中发生的变化,指出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势?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你认为中国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史料来源大致有考古发现、神话传说、影视作品、文献记载等。关于远古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状况,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现。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甚至连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那时的历史只能靠科学家根据遗址发掘出来的化石、使用过的工具以及遗留物等进行科学研究来得知。故A符合题意;远古人类没有文字,排除B;神话传说要提供考古发现的文物、遗物、遗迹来验证,排除C;专家推测要依据考古发现的文物、遗物、遗迹等,排除D。 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早期人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中国早期人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考古发现。
2.【答案】B
【解析】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戏耍诸侯,导致周朝灭亡,可见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故选:B。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知道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夏商周的更替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3.【答案】B
【解析】“唐宗”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B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排除A;开元盛世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C;康乾盛世出现于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时期,排除D。 故选:B。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解析】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故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5.【答案】D
【解析】汉朝时,皇帝和大臣讨论朝政时是“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只能站着和皇帝议论朝政;清朝的军机大臣就只能“跪受笔录”,图1到图3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的实质是君主权力的强化。本题主要考查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问题。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理解。需注重君臣关系的演变,知道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的。
6.【答案】C
【解析】A.《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与题意不符,排除。 B.《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生动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与题意不符。 C.明朝中期的《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它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运用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出神勇广大、敢于反抗的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符合题意。 D.《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与题意不符。 故选:C。本题以明朝文学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为依托,考查《西游记》。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7.【答案】D
【解析】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解答本题需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
8.【答案】C
【解析】A.“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表述有误,排除A。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属于土地改革的作用,不符合主旨,排除B。 C.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故C正确。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表述有误,排除D。 故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作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作用,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9.【答案】A
【解析】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期的准确识记。题干中重要信息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五计划’期间”。读懂材料并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的交通运输成就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解析】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C是正确的选项;1945年2月召开了雅尔塔会议,排除A;1954年4月召开了日内瓦会议,排除B;1971年10月召开了第26届联合国大会,排除D。 故选:C。本题考查了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万隆会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2.【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能够得到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越来越多国家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项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能够得到恢复的国内因素,排除A项;“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无关,排除BC项。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能够得到恢复的最主要国际因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故B符合题意;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对外开放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中央的领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故选:A。本题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为切入点,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指的是广 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现代第一批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所以,既是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又是现代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城市是厦门,故A正确。 B.广州不属于现代第一批经济特区,排除B。 C.深圳不属于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排除C。 D.上海不属于现代第一批经济特区,排除D。 故选:A。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城市。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识记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城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