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连麦磕 上传于:2024-05-01
论我国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 【摘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一国经济或区域经济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作 用,新时期, 我国售融市场的发展旺现怎样的区域性特征,各地区的金融市场如何协调发展,构成了 本文的研究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显现出了明显的成效, 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金融 发展水平也获得了大量的提高,但是各地区问金融发展旺现出非均衡的特征。金本市场的发展对我国 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接清楚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问题的对策就显得 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 居民医保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非从业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作为一项 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推行之初,一切都处于探索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制度进行探索完善- (一) 东, 中, 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良教授于 20 世纪 30 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 自然地理, 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王甫县到西南云南省 腾冲县之间, 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 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 积的49. 3, 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 3. 7%;:东部面积占全国 50. 8%, 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 口的 96. 3%. 相应地, 西部贫穷, 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 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 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 辅之以经济 发展水平, 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 中, 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 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二) 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中, 最高的广东达 13625. 9 亿元, 最低的西藏具有 184. 5 亿元, 广东是西藏的 74.7 倍. 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 8, 最 低的云南为 108. 6, 相差 8. 2. 2003 年地区工业总产值, 前五位的广东, 江苏, 山东, 浙江, 上 海分别为21513.5 亿元, 18036. 7 亿元, 15380 亿元, 12864. 2 亿元, 10342.8 亿元, 后五位的 西藏, 青海, 海南, 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 21.4 亿元,247.9 亿元,333.5 亿元,352.8 亿 元,977. 6 亿元, 后五位都在 1000 亿元以下, 前五位都在 10000 亿元以上. (三) 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 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 ;在改革开放前期, 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 南方地区, 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 人均 GDP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27. 2, 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播, 南方地区后来居上, 不仅 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 GDP 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 其来势之狐 烈,使南北地区问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 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部有“辽老大 “美誉的辽宁省, 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 10 位左右, 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 逐步下降. 二、我国区域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基于市场基础、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 的不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经济带, 不同经济带之问的金融发展也存在很大差距。如不采取灵活的区域化金融调控措施消除 这种逐渐扩大化的差距,将不利于宏观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 据统计,基于不平衡的经济格局,我国目前不同省区货币资金量的分布东、中、西 部差异十分明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2005 年 5 月发布的《2004 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 告》提供的数据,2004 年末,东、中、西部外币存款余额占本外币存款余额的比重分别 为 6. 1、2. 路和 1. 个,这突出反映了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程度的差异。2004 年金融机构 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 余额的比重分别为 61. 6%、19. 1%和 16. 0%。总体看,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 贷比明显高于东部。 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2004 年,我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中,东部地区的投资总量超过了中西部的总和。从 1990 年到 2003 年,东部累计完成固 定资产投资 20 万亿元,占全国比例为 61. 4,中部和西部分别占全国比例为 22%和 16. 6%- 投资的差距对各地经济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将产生非常大的直接影响。 (二) 区域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 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相对较为单纯,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交通、民生、光大、华夏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仅在少数中心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 与之相比,东部地区金融机 构组成结构明显丰富,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大部分新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绝大多 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东部地区,由此构成东部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三) 区域间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 金融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已经成为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放货币、传导 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我国区域问金融市场的发展差距极为悬殊。就货币市场来看, 东部地区发展很快,中西部地区在市场规模、交易工具、市场主体等方面都较落后。我 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2004 年末,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约占全国 的 60%,中西部分别约占 20%。东、中、西部地区股票当年筹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61%、26%和 13%。从保险业的发展来看,2004 年东、中、西部保费收入分别占 62%、22% 和 16%。各地区保险密度总体上呈东、中、西递减之势,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以 2490 元、1763 元和 791 元的保险密度位列全国前3 位。 三、我国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区域差异 率先改革的东部地区从市场化之初就努力构造金融活动与运行的市场经济基础,经 济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拥有相当程度的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 企业有很强的拓展融资渠道的意识与能力,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资源的成本消化能力不 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 发展水平、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主体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弱,对金融资源潜 在的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金融资源只能产生较低的利用效率。由于东部与中西 部区域问存在风险和收益的梯度差距,人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 中西部市场转移到东部地区。而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场和各种非银行金 融机构在东部地区的积聚分布, 也为金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 (二) 一元化和二元化金融政策环境的矛盾 我国金融体制和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制度运行环境二元化的特征。 其基本格局是: 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依靠市场的成分较多,地区制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开拓型、创新型 和开放型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计划成分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区域政策制订 的发展战略往往是平衡型、保守型和封闭型的,其目的在于满足静态的平均化的边际收 益。但金融调控则不是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而是更多以区域金融运行一体化 为前提,强调金融政策的统一性。这种金融政策造成了事实上的政策不公,等同于对中 西部这样不发达地区的政策歧视,进而容易诱发地区金融经济利益的摩擦,造成“抽瘦 补肥”局面的出现。 (三) 金融市场化差异对微观金融主体的刺激不同 新兴商业银行和其他商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