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去年6月18日,中央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工作会议,这就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拉开了大幕。在这个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给党的群众路线以高度的评价。现在各个单位按照中央、省委、总局和管局的部署都展开了这个活动,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使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且把握这次活动的基本精神。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讲一讲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二个大的方面,党的群众路线究竟包含了哪些基本理论,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理论的要点。第三个大问题,我们究竟怎么去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在现实中会碰到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改进。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可以说就是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先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是如何开始形成的。
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早在建党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2年,我们党的二大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组成大的‘群众党’”。这就讲得很清楚,要“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今天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基本的表述。
1925年2月,党的四大又明确指出,“要尽力发展我们自己党的组织,力求深入群众”。同年10月,我们党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决议案》)。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也开始倡导,要到群众当中去,搞调查研究。《毛选》中,首先有两篇文章,就是《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都是毛泽东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一个结果,所以毛泽东是很早地就开辟了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良好风气。 群众路线概念的提出和贯彻“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就是在1928年到1929年间提出的。1928年7月,党的六大制定了党的总路线,叫做“争取群众”。所以李立三同志在贯彻党的六大精神时讲了这样一句话,“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李立三提出了“争取群众路线”。我觉得这是一个高度接近于“群众路线”的概念,因为它叫“争取群众路线”。
现在有的文章认为,李立三是第一个提出群众路线概念的。权威专家认为“争取群众路线”这就是六大的总路线。它本身可能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群众路线的概念。所以这是一个高度接近的概念。同时认为周恩来第一个提出了群众路线。周恩来在1929年9月,当时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写了一个指示信,这里面谈到了军队、党和群众的关系,特别谈到了我们军队要筹款,不能单独去做这个事,应该经过群众路线。周恩来在这封指示信当中前后三次提到“群众路线”,可以说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
12月份,毛泽东在红四军召开党的代表会议,形成了“古田会议决议”。在决议当中,毛泽东也提出,我们“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
刚才通过这么一个讲解大家就清楚了,群众路线在1928年到1929年间,跟李立三、周恩来、毛泽东都是有关系的,他们也都为“群众路线”概念的提出做出了贡献。但是应该说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周恩来。“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在实践当中得到了有力的贯彻。特别是毛泽东,他在30年代以后,注重在革命根据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我们今天看到他有一篇文章,叫《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革命根据地要搞土改,那么土改之前,必须把每个人家里有多少田给搞清楚了。你为什么是地主,因为有那么多田,你为什么是富农,你家里有那么多田。还有我们贫下中农没有田的,什么情况要搞清楚。这个查田运动,就要通过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才能够查清楚。1934年1月,毛泽东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讲到,我们要关心群众,“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老百姓日常非常琐碎的生活都要关心。毛泽东连续用了四句排比句来说明要落实群众的日常生活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
讲到群众路线理论的确立,这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延安展开了著名的整风运动。今天我们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也要继承延安整风的精神。延安整风主要是针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这三大主义从根本来说都是违背的党的群众路线,而且在我们党的干部的领导方法上是非常有害的。它是脱离群众的。所以毛泽东在整风运动当中写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实行科学的领导方法。这个科学的领导方法就是“一般和个别要相结合”,“领导和群众要相结合”,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什么要“从群众中来”?因为要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带回来。为什么要“到群众中去”?还要把形成的意见,集中了大家正确的意见再到群众当中去,把它坚持下去。所以毛泽东在这里讲的领导方法,实际上就系统地阐明了群众路线基本的精神。所以我们认为到这个时候,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形成了、确立了。这个理论还在不断地走向成熟,这就到了党的七大。1945年4月、5月间,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毛泽东在七大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这个报告中也谈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毛泽东是从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角度来讲的。我们共产党为什么区别于其他的政党呢?因为我们共产党是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当作我们的出发点的。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只有我们共产党才能这样做到。所以这实际上讲明了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性质。不走群众路线,这个党在性质上能说是共产党吗?所以这就把群众路线提到了“立党为公,立党为民”的这样一个高度。
1945年5月,刘少奇在七大上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在修改党章的报告当中,刘少奇从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中提炼和概括出四个群众观点。那么这四个群众观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可以说党的七大,毛泽东、刘少奇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完整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这就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成熟了、完善了。
我们要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刚才的这一段回顾,我想首先要掌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它的基本描述。党的群众路线基本精神和基本描述是什么?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小结: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八个基本观点
我刚才这么一念,大家感到能听明白了,但是不太好记。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把它归纳一下,概括一下就是:“两个一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要有一个“来”和一个“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接着是“两个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并要有一个“集中”和一个“坚持”——“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再到群众当中去,把这个意见坚持下去”。
这八个基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
要是今后有什么考试、有什么测验,让你回答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我希望大家按照这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方面回答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或者它的基本描述,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第二方面,还要把这八个观点加以回答。我认为如果能够从这两个方面回答了,应该说大家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也就掌握了。
(二)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以后,我们党夺取了政权,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召开了党执政以后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就是党的八大。党注意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路线面临新情况。这个很正常,过去是革命时期,现在建设时期,我们党不是革命党,是执政党了。群众路线当然会有新的情况。
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发展
邓小平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当中,就敏锐地抓住了这种变化,他指出,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群众路线又碰到了两个严重的情况。一个是官僚主义。为什么说官僚主义更严重呢?我们原来是革命党,革命党时期也有官僚主义,但是毕竟当时,我们这个到处被人家围剿的党很危险,手头也没有多少领导权。所以那个时候有官僚主义,但是不像我们现在成为执政党以后,权力所有是我们来掌握的。大家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会更严重一些。邓小平还指出,我们这里所讲的官僚主义,实际上也包含了过去提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第二个情况就是宗派主义。这个宗派主义我们今天可能听得比较少,但是分析起来还有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共产党打天下,坐天下,这个功劳当然是属于我们的。可是不要翘尾巴,觉得好像就是我自己的功劳。除了共产党以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不要以为跟他们没关系,瞧不起他们,自己摆资格,搞自己的小圈子。除了八个民主党派以外,还有民主进步人士,无党派人士,还有非党派群众,我们党千万不能自以为是,认为我就是一个小圈子。(觉得)我不需要人家,也不跟人家来往,甚至瞧不起人家。所以这就叫宗派主义,这个也会助长脱离群众的倾向。
所以邓小平在八大上对群众路线碰到的两个严重情况分析得非常透彻。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
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发展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我们如何在实践当中去采取更好的方式去贯彻群众路线,做了很多的思考。他主要总结和推出了两个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很好的实践形式。
第一个形式,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思想。讲到“两参一改三结合”,这就是当年的鞍钢,鞍山钢铁公司所创造的一种走群众路线的生动形式。什么叫“两参一改三结合”呢?“两参”是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是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是工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毛泽东把鞍钢这种经验总结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并且赋予“鞍钢宪法”的伟大称号。
这里的“鞍钢宪法”,不是我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毛泽东是认为鞍钢这个做法非常好,所以给予高度的肯定,就像宪法这样伟大。这个“鞍钢宪法”,就是我们坚定地依靠工人群众、走群众路线的这样一个体现。
这个“鞍钢宪法”是跟当时苏联的“马钢宪法”相对立的。苏联有一个“马钢宪法”,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也有一套管理企业的办法。这个“马钢宪法”,它是搞“一长制”,什么叫做“一长制”?工厂的厂长说了算,厂长和底下各级干部来管理工厂,说了算,所以这个叫“一长制”。所以走群众路线的“鞍钢宪法”跟“马钢宪法”是对立的。今天要说明,“鞍钢宪法”当然有过时的地方,过时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片面的政治第一、政治挂帅,这是不对的。但是“鞍钢宪法”的一些基本精神,又没有过时,而且还在大量得到应用。
第二个形式,就是克服“五多五少”。刚才讲了,“鞍钢宪法”是工业的。在农村这一块,毛泽东就抓住了当时山东省历城县。今天这个历城县没有了,变成了济南的一个区,历城区。当年的历城县也发现在县机关当中有“五多五少”,这“五多五少”就是“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表报多,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地组织工作少”。这“五多五少”,今天认真想一想,我们现实当中也还存在着。
毛泽东认为这个材料总结得很好,那么历城县怎么克服“五多五少”呢?他们也有方法,也有办法。所以毛泽东就说,怎么克服这“五多五少”?大家看历城的经验,那么历城什么经验呢?历城的经验叫“三同五包”。
“三同”,就是要跟农民(当时叫社员,因为当时我们叫农民公社员),就是要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今天我们很熟悉的,因为“三同”我们今天还提倡要搞。
“五包”是什么呢?就是干部要包一个生产队(当时叫生产队,或者说某一个大队),对所在单位的思想发动、生产任务、技术革命、社员的生活安排、社队的经营管理,都要把它包了,要把它包好。强调我们的干部不是一般的联系群众,要有一个负责的地方。
这“三同五包”就是毛泽东在农业方面推出的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形式。毛泽东对“三同”的措施特别肯定,也把它推广到工业这一块来。
这一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也有创新,不但形式上总结了推出了两个实现形式,在理论上也进一步做出了思考。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做了讲话。在讲话当中,他把我们党的根本的制度——民主集中制,跟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了。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就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就讲,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这个要先民主,然后第二句话是什么?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毛泽东认为这两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群众路线的两个过程,民主基础上集中,就是从群众中来;民主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就是到群众中去。
所以说这是理论上的一个创新,就是把民主集中制跟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了,说明它们本身是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文化大革命对群众路线的错误发展
在这个时期,因为包括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到阶级斗争的高度来认识(群众路线)问题,这也使得我们在群众路线的认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到了60年代中期,一方面我们的群众路线沿着好的方面有发展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也走入到了阶级斗争的左的极端的方面来,以至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大家注意一下,文化大革命不是别的,它就是号称搞群众运动、贯彻群众路线,就是打着群众路线的旗号。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群众路线变成了什么?群众斗群众,特别是群众斗领导。我们的群众路线变成了整人、打倒人的手段。因为各级领导干部都变得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要遭到批斗的。什么叫批斗?就是批判你,斗争你。我们说批判还没什么,你批判就批判了,还要斗争,斗争就很残酷了,甚至是肉体上打击人家。
所以文化大革命虽然名义上打着直接依靠群众、实行群众路线的旗号,实际上背离了正确的轨道。它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那么就使我们这个群众路线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严重的挫折。
(三)改革开放时期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三个论断
到了第三个时期,就是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路线又有新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拨乱反正,在不长的篇幅里面,它对群众路线做出了三个重要的论断。
首先第一个论断,就是群众路线要恢复,要发扬。
第二个论断,就是强调新时期搞群众路线,重点就在发展民主。这个公报里面讲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邓小平的意思。因为我们总结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就是因为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了,一个人能说得算了。如果大家讨论一下,少数服从多数,说不定我们就不同意搞文化大革命了。因为搞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我们没有民主集中制了,才会发生这样的一个重大的失误。所以三中全会讲了,我们发展群众路线,就要把重点放在民主上,而过去的民主集中制没有实行好,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
第三个论断,就是发展群众路线是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根本保证。这就说明我们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不能够把群众路线扔了。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这既是我们的老传统、传家宝,又是我们的新武器。只要是共产党,只要是共产党搞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就不能够把群众路线扔掉,而且这也是我们保证完成总任务的一个根本的保障。这就是三中全会做出来的三个论断。
1981年我们党通过了《关于历史问题的若干决议》。在三中全会要恢复和发扬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又高度肯定了群众路线的地位。
《关于历史问题的若干决议》认为毛泽东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方面,把它称为“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为什么只讲这三点呢?而且还包括了群众路线。这就说明群众路线是极端重要的,它的地位是别的思想所不可比拟的。
从1981年以后,30年过去了。在30年当中,我们党又不断地对群众路线做出了发展。比如说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门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这就涉及到专门来论述群众路线的问题。2001年十五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主要强调密切联系群众,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除了这两个专门的决定,我们还有很多的文件、意见、办法。特别是还有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有涉及到群众路线的论述。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对群众路线的六大发展
把多年来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做一个概括,主要是在六个方面得到发展。
第一,强调我们现在要密切群众,要克服消极腐败。这个非常重要。民主革命时期,我们也有腐败。但同样的道理,在那个时候有腐败,可以说不那么严重,因为说不好听一点,你可能条件也不具备呀。那时我们共产党有多少资源呢?我们到底又掌握了多少权力呢?所以那个时候有一些。到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说不好听点,按照毛泽东说的,“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掌握的东西太多了,这个问题就突出了。所以我们要坚决克服这种消极腐败。
第二,重要的是干部问题,我们选拔干部,要走群众路线。选拔干部,在用人上少数人说了算,不按照群众的意见、群众的看法来选拔好的干部,这是最糟糕的。所以我们党提出来,一定要注意,选拔干部要走群众路线。
第三,党的领导干部在新的形势下,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饥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第四,贯彻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保持跟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能够若即若离,甚至跟群众走不到一块了。
第五,我们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大家想一想,群众突出的问题,你不闻不问,你不去解决,能叫你贯彻的群众路线吗?那些最突出的,你不去解决,你还能说你贯彻群众路线吗?
第六,就是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做出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大家很清楚了,首先要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不能浮在上面了,或者搞那种走马观花看虚假的。还有要简化、改进会风,减少会议,然后文风方面也要改进。还有包括警卫工作,出去以后,不要搞得到处警车开道、打横幅、鲜花、地毯,不要这样搞。我们各单位都在贯彻,而且还要更细化,制订更多的这样具体的规定。
(四)小结: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为民、务实、清廉
从这么长的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究竟要怎样掌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呢?十八大报告做了一个很好的归纳,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为民、务实、清廉”。通过我们党的历史,确实能看到,这就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为什么群众路线是这些基本内容呢?我们来看“为民”。我们党提出和贯彻群众路线,要解决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们搞革命也好,搞建设也好,搞改革开放也好,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你为了谁,你依靠谁,那么我们是为人民群众的,这可以说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第二是“务实”。你是为民的,那么你怎么为民呢?你整天夸夸其谈,不干实事。你能为民吗?所以,紧接着提出来的就是要“务实”。所谓务实是提出和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途径。
为民也好,务实也好,都是要通过我们党的干部去做工作的。那么作为党的干部,就要“清廉”。如果不清廉的话,怎么有好的形象呢?我们也很难设想,如果是一个贪污腐败的人,他还能够去为民吗?他还能够去务实吗?不可能,老百姓也不相信。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清廉,是我们每一个党的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身份证。以这个身份证验明正身,证明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这是我们提出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一个根本的保障。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
好,接下来我就讲第二个大的问题,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党的群众路线究竟讲的是什么?我们要掌握怎样的理论?党的群众路线由五大基本理论组成。
(一)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
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有一个立场和前提的问题,要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认识的话,就不会去贯彻群众路线的。那么怎样才能高度认识群众的作用呢?
首先第一点,就要认识群众是英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是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动力、英雄和创造者。毛泽东有一句话,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每个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毛泽东说的,不要动不动把自己就当成英雄。斯大林经常讲的一个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有一个本领,他力大无比。他筋疲力尽的时候,就往地上一靠,用今天的话就是要“接地气”。所以安泰跟敌人战斗,他力大无比,而且没有力气了又马上恢复了,敌人总打不赢他。那么很不幸的是安泰的武功秘笈后来被敌人知道了。在一次打斗当中,当安泰没有力气的时候,又想往地上靠的时候,敌人就把他举在空中,便把安泰掐死了。所以斯大林讲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接地气,才能够得到力量,力量才不会消失。
我们共产党叫“接地气”,也要像安泰那样,没有力气,要往大地上一靠,就是往母亲身上一靠,那么母亲就给他力量。群众才是源泉。毛泽东写的《实践论》讲的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我们人类,我们所有的知识,我们所有的一切,从生产实践中来,生产实践是第一位的。没有生产实践,衣食住行怎么解决?我们所有的理论也好,知识也好,都跟生产实践离不开,因为那是第一位的。生产实践是第一位的,那么谁在生产实践第一线呢?人民群众。所以我们一切的知识,一切的认识,它的本源就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这种实践。所以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源泉。
群众也最有智慧。这里就从中国的四大发明来看,四大发明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体现。我们先来看造纸术——当然今天可能在教科书上有的地方还没有改,说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在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那么蔡伦是谁?蔡伦是一个官员,所以讲蔡伦发明纸,那是官员发明了纸,不是人民群众。今天我们说这个说法就不对了。为什么不对呢?因为通过考古发现,早在东汉蔡伦发明纸之前,在西汉时期,也就是在公元前150年前后,比蔡伦公元105年早了两百多年,就已经有了纸。那么在蔡伦之前两百多年的纸是谁发明的呢?还是人民群众。那么蔡伦的贡献是什么呢?他是对怎么生产纸的技术做了一些改进,也是有贡献的,但是发明纸的还是劳动人民。
所以我们今天要稍微更正一下,不能说蔡伦发明纸。你要讲蔡伦发明纸也麻烦,为什么呢?韩国人跟我们争这个发明权,韩国人说在蔡伦之前,我这里也有纸,考古也发现了。我们比韩国还是更早,我们在西汉之前就有了纸,所以中国还是纸的发明地。发源地。
活字印刷术,这也有一个具体的人名,叫毕昇。毕昇就是一个工人,所以活字印刷术还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还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指南针、火药更早了,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但是它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所以四大发明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群众最有力量。
淮海战役,这是一个生死决战的战役,因为淮海战役这一战打完了,国民党就败局已定了,共产党就胜了。那么淮海战役怎么胜呢?当时部队参战的人数,我们只有60万,而国民党方面有80万。可是大家知道打仗一方面要靠前线,更重要的是后方的保障支持。我们共产党方面的后方支持,民工就达到了543万。所以淮海战役,我们一个士兵后面有9个民工在支持着,1:9,这也打破了一个战争上的极限。因为资产阶级的军事家认为,战争要人民来负担,不能够超过人口总数的12%。也就是说最高可以8个人当中抽1个民工,你再抽抽不动了。可是我们淮海动员的能力占总人口的16%。也就是说,我们6个人当中抽出了1个民工,所以这是打破了一个极限。毛泽东为淮海战役题了一个词,叫“兵民是胜利之本”。要按照军事上说,就题一个“兵是胜利之本”不就也可以了吗?因为打仗毕竟要靠部队、靠士兵。毛泽东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兵”还要加上“民”,这才是我们胜利之本。
所以人民群众太有力量了。所以陈毅陈老总说,淮海战役就是老百姓用小车把我们推向胜利的。我们今天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就是说你个人有什么,群众要吐一口口水就把你给淹死了。这话说得比较难听一点,但是这话是事实,所以千万不要把群众不当回事儿,不当回事那是危险的。
群众也最有创造力。大家知道河南林县有一个红旗渠,今天河南这个林县改叫林州市了,是河南安阳市底下的一个县级市。60年代,周总理在接见外宾的时候经常讲,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再一个就是林县的红旗渠。这个红旗渠大家知道,林县人缺水,要等国家给安排这么一个工程,那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国家需要干的事情太多了。怎么办呢?自己动手吧,所以林县人民自己勘探,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投资,了不得。这么大的一个工程,穿林越岭,把它修成了。这就体现了我们群众是最有创造力的。
(二)党要深入群众
第二个理论,就是党要深入群众。要认识群众的作用,不是认识了就完了,还要深入群众。深入群众要搞调查研究。很多人都觉得共产党了不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建设的胜利,好像共产党人是神,其实共产党人也不是神。如果说共产党人有智慧的话,是来自于群众的智慧。怎么来呢?就是要搞调查研究。
毛泽东说,党的领导思想和领导实践的出发点就是调查研究。毛泽东特别看重调查研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说了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当时在苏区就流传开了,毛泽东还专门做了说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像你觉得很不公道,你怎么不让人家说话呢?当然毛泽东说,我说这个话有道理,你对情况都不了解就开始说,这不是瞎说吗?那你瞎说,对不起,不能帮你。所以现在有的领导同志,很多的干部都知道,这个事我没有了解,我不能说,这是对的。这不是谦虚。不了解情况,就是不能说,说了就麻烦了,肯定是瞎指挥。
深入群众,还要扎根群众。到群众当中去,不能够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长期地坚持下去。毛泽东的这句话当然我们也很熟悉:“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里我还要顺便讲一下,毛泽东跟斯大林一样,也把人民比喻成土地。但是比较一下,我觉得毛泽东讲得更好。因为斯大林把共产党人讲成是安泰,安泰是英雄,既讲人民群众是英雄,虽然你说“真正的英雄”,但是你又讲安泰,说我们共产党也是英雄。这个有点矛盾,有点冲突。所以毛泽东更彻底,我们把共产党人只能说是种子,毛泽东是把共产党比喻成种子,这就对了,这就彻底了,不能说都是英雄。所以毛泽东干脆说我们共产党人是种子,种子有没有生命力,就要看是不是真正接地气的,进入土地的,然后看你能不能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党就是强调,干部就是一粒普通的种子,你能不能生长,还要取决于是不是跟土地结合。所以我们共产党一定要放下架子,心甘情愿地走到群众当中去。我们党的领导人都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一下彭湃和农民的故事。彭湃,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海归派,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大学者。你想一想,他还西装革履,穿着皮鞋,到农民当中去,农民会认可吗?说再好听的话农民都不相信你,你就这一身打扮就有距离了。所以彭湃穿起了农民的服装,他不能西装革履,说话不能说日语了,人家听不懂的,甚至“官话”也不能说。广东人叫“官话”,就是我们说的普通话。你讲普通话,农民也听不懂,只能讲农民的土话,就是粤语。彭湃跟农民一起生活,农民要拜观音菩萨,他也要跟着拜。所以彭湃深入群众,久而久之农民就信任他。
深入群众,要学会关心群众。刚才讲了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方面的论述,我这里还讲他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些话,要细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妇女群众要参加劳动,谁去教她;小孩子要求读书,我们有没有小学给人家上;对面的桥太小了,会不会摔倒了;农民生病了,有没有治病的方法。所以讲到这么细了。像毛泽东当年说的,你不能说不闻不问,否则怎么深入群众呢?
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归根到底是一个政治家的素质。我们讲的政治家,就是我们的党员干部、领导干部,当然也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但是我们一般的领导干部也可以说就是政治家,政治家是要这样理解。心里有没有群众,这就是政治家的一个基本素质。毛泽东经常讲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跟项羽争天下,最后刘邦胜利了,毛泽东总结刘邦为什么胜利?他讲了三个道理:第一,刘邦决策对头,他把握了历史的趋势,而项羽是主张开倒车的,这不对。第二,刘邦善于用干部,他打仗人越打越多,而项羽是孤家寡人,脾气又暴躁,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所以本来韩信是要投奔项羽的,最后不跟项羽了,跟刘邦了。这两条原因,在毛泽东看来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刘邦出生社会底层,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有深切的体验。我们今天说就是一种群众观点。项羽是什么人?项羽是楚国的贵族,他的爷爷,他的父亲,或者他的叔父都是我们今天说的高级干部,都是士大夫阶层。所以项羽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刘邦是什么人?沛县的一个亭长,我们知道亭长就是十里方圆的一个小官,干什么呢?主要是负责社会治安的。所以跟我们今天比较对等的,刘邦就是一个派出所的所长,就是这么一个小官。一个派出所的所长当然整天跟群众在一起,了解群众的疾苦,毛泽东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最后他胜利了。
(三)党的干部要善于动员群众
我们再讲第三个理论,党的干部要善于动员群众。这个动员群众是每一个干部的基本任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看:我们干部是领导者,党要你这个领导者干什么,是不是让你去完成任务呢?那么我们怎么完成任务呢?我们领导者自己去干,也行,但是你辛辛苦苦地干,你累死、干死恐怕都完不成。所以我们要完成任务,必须把群众动员起来,发动起来。这样一起去完成任务才有可能。所以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怎么让群众去完成任务呢?所以就要动员。作为一个干部,你没有动员群众这种能力,怎么当干部呢?所以说干部要学会讲话,会讲话就是会动员。这是一个基本的(素质)。
动员群众要把握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要影响群众。影响群众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话要能够说到群众的心坎上,他受到你的感染,觉得热血沸腾,他就跟着你了。这叫影响群众。
我们来看,毛泽东是怎么影响群众的。他就说了两句话,12个字,就把群众影响了,不影响都不行。第一句话叫做“打土豪分田地”,你看农民怎么不会受到影响呢?农民没有田,毛泽东把土豪打倒了,分了土地,你就有田了。那听着谁不热血沸腾啊。我们今天到苏区去,到当年的革命根据地,有一些墙上还保留着标语,非常地醒目。毛泽东还说过一句话,“砍大树有柴烧”。当时农民也说我们家里没柴禾烧,毛泽东说你看,我们有大树,这个大树就是地主富农他们,我们把这个大树砍倒了,大家不就是有柴烧了吗?所以这样的动员,这样的影响太给力了。
第二个环节是要正确预测。你说的这个话,要把握到事物发展的进程。我们经常说,哎呦这个人我们很服他。为什么呢?人家说的话总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能够把握住规律。对事物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估计。所以你不听他话就觉得后悔的,当初要听他的就好了,那么为什么要听他的呢?因为他能够正确的预见。这样群众才会跟着你,要没有这个是不行的。
我们来看,毛泽东怎么有正确预见。大家都知道,部队一旦失败,可想而知,有的人就逃了,没信心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看到很多人也逃了,所以他把部队集合起来,他说大家先别跑,听我讲话以后,你们要走也不要偷偷的溜,我让你走,每个人还发两块官洋,给一个路费。那么毛泽东是怎么讲的?他就有一个很好的政策预见,他说现在蒋介石的力量大,好像是一个大水缸,我们现在是力量小,但是我们是一块小石头,所以毛泽东就把敌我双方比喻成“小石头”和“大水缸”的关系。我们是小石头,不要紧,我们抱团,我们小石头也很有力量的,用我们这个小石头去砸大水缸,也能够砸出一个洞。我们今天砸一个洞,明天砸一个洞,天长日久就把这个大水缸砸得千疮百孔,我们就胜利了。大家想一想,这个讲话等于就说明了我们中国革命的一个规律,我们是由小到大的,革命要经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但是最终胜利是归我们。而且这个讲话,老百姓还非常熟悉,这就讲到我们有一个典故,叫什么?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一个小孩儿掉到大水缸里面,其他小孩儿惊慌失措跑了,他不跑,他懂得抱一块石头去把这个缸给砸一下,把缸砸破了,水流掉了。所以毛泽东在动员群众时候还善于用点,用得很好,结合实际,有新的创新。
第三个环节就是制订、出台政策和制度。我们知道,群众要受到你的动员,受到你的影响,他要跟着你,特别是我们今天,不能光靠个人魅力或者口头批示。群众心里会想,你这个人是好领导,可是你要走了怎么办?所以我们说动员群众最高的层次,我们说不好听点就是红头文件,就是制订政策。我们今天依法治国,更重要的就是法律制度规定。这个老百姓他更相信,也就是说邓小平所说的,我们不能够搞人治,因为要靠制度,制度更有稳定性、长期性。他不是以领导人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说制订政策制度是我们动员群众的最高层次,老百姓也是最相信的,他还是相信你的政策制度更稳定、更长期。
(四)党的干部要善于组织群众
第四个理论,党的干部要善于组织群众。组织群众就是动员群众的继续,把群众动员起来了干什么?就是要把他组织起来,才能去完成我们的任务。
组织群众有什么作用?组织群众有哪两个基本的作用呢?中国的汉字有很多深刻的含义在里面,我就按照这两个字的含义来解释它的两大功能。我们先来看“组”,“组”在我们汉语当中有组合、组装、重组等等的意思。那么这个“组”是什么意思?就是“匹配”,我们把人和一定的任务、一定的工作流程配置好了,这叫“组”。所谓“组”是把人和事给结合起来。包括从上到下,我们从上到下要有这样的一个组织,把各方面的人和事结合起来。这就是第一个作用。
我们再看看“织”,织是什么意思呢?织是纺织、编织、罗织,也可以说把很多东西放到一块,集中在一块,这就是协调,这就是使本来无序的变成有序的、有条不紊的。什么叫纺织?本来它是棉花,你把它纺一下就纺成纱了。我们把纱编织,就变成布了。所以“织”是一个横向的过程,也就是方方面面的调整,所以这个调整也是使它更有秩序,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