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评估
第I卷(选择题 60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来。
1.探寻古埃及金字塔的功能与演变历程,可以感知的历史奥秘有( )
A.国王的地位与权力
B.人类的法制传统
C.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D.罗马帝国的强盛
2.有学者认为,“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发明物,而是伴随着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苏美尔文字被称为(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拉丁文字
3.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与此尊坐像相关的宗教的创始人是( )
A.耶稣
B.李耳
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
4.在雅典城邦担任官职是一种荣誉和义务,任职者并无薪资,凡任职者需有充足的生活保障。公元前5世纪,雅典开始向担任公职和出席公民大会者提供一定的津贴。这一做法( )
A.推动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
B.体现了雅典健全的法律体系
C.说明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
D.标志着雅典确立了民主制度
5.元老院在形式上只是咨询机构,但执政官必须在所有重大事务上征得它的同意,财务官在支出款项时也必须得到它的同意。下列古代国家存在这一机构的是( )
A.古巴比伦 B.雅典
C.斯巴达 D.罗马共和国
6.公元前4世纪,“他建立的帝国,使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不可避免地接触、交流。他的远征固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开创了欧亚非文化交流的新时代。”这个“帝国”的崛起始于( )
A.南亚次大陆 B.意大利半岛
C.希腊马其顿 D.阿拉伯半岛
7.“当民众在公民大会上投票赞成与斯巴达的战争时,公民大会就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当陪审员投票赞成苏格拉底有罪时,他就是个罪人。”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 )
A.民众是拥有决策权的公民集体
B.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C.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
D.陪审法庭难以做到公正判决
8.下表反映了古希腊建筑( )
建筑风格
象征
比例
整体特点
多立克柱式
男性
粗壮
刚劲、雄健、简洁
爱奥尼柱式
女性
修长
纤细、秀美、精巧
A.注重人文建筑理念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继承罗马艺术风格 D.建筑师崇尚专制
9.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下列有关西欧封建社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以血缘为纽带
B.封君对封臣有义务
C.罗马教会的地位在法兰克王国时期得到提高
D.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10.以下对西欧庄园表述正确的是( )
A.佃户不用向领主缴纳任何捐税
B.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C.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
D.庄园的居民都是缺少自由的农奴
11.中世纪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先后对41个旧城和43个新城颁发特许证,追认它们的特权,准许它们成立自治的公社。这说明中世纪城市( )
A.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
B.只能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
C.已完全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
D.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
12.1200年,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颁布法令规定,巴黎学生的人身不可受到市民的伤害,普通的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学生,如遇紧急情况,必须马上把案件交到教会法官手中,学生只能由宗教法庭审判。这说明了( )
A.大学有免赋税特权
B.大学有司法特权
C.大学有教育自主权
D.大学是法国的文化中心
1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延续了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东罗马帝国皇帝组建的法典编纂委员会于529年编成了(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14.“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本国改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材料描述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封建庄园建立
D.明治维新
15.12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的日本被称为幕府统治时期,是因为( )
A.幕府与天皇并存
B.幕府首领把持国家大权,天皇成了摆设
C.幕府首领由天皇任命
D.统治者在幕府议政
16.中古时代,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典型代表是( )
A.元首制
B.公历
C.阿拉伯数字
D.进化论
17.10世纪时,西北欧的毛纺业城市和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都出现了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城市( )
A.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B.摆脱束缚享有司法特权
C.保障了城市居民利益 D.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8.“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但丁的一句名言,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这句名言的真实含义是( )
A.放纵自我,绝对自由
B.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C.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D.不要跟着别人走路
19.“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能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表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作用
20.在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中,控制着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占据巴西的国家是( )
A.葡萄牙 B.英国
C.荷兰 D.西班牙
21.“如果行程顺利,到加勒比和美洲的目的地需要四至六周,这段旅程中,炎热、寒冷和疾病使‘活人货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材料体现了( )
A.三角贸易的血腥
B.印第安人的悲惨处境
C.鸦片贸易的罪恶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2.英格兰曾在13世纪颁布一部历史文献以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它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大宪章》
C.《权利法案》
D.《人权宣言》
23.有学者指出: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历史传统的基本原则的延续。这里的“基本原则”指( )
A.君权神授
B.王在法下
C.三权分立
D.自由平等
24.1620年11月中旬,“五月花”号的乘客终于登陆了。英国人布雷德福在报道中写道:“回顾身后,那里是他们曾经跨越的汪洋大海,现在它成了把他们与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会隔开的主要障碍和鸿沟。”据此推断,他们到达的地方是( )
A.印度 B.中国
C.非洲 D.北美
25. 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不是因为伏尔泰卓越的讽刺散文和卢梭伤感的浪漫小说,而是因为中产阶级已经上升到了经济的领导地位,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治权力。这表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启蒙思想的宣传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财政危机的加剧
D.三级会议的召开
26.下列有关法国大革命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
B.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使自由民主的思想广为传播
D.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27.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这是指法国大革命( )
A.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B.控制了欧洲的很多地方
C.传播了进步思想,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28.“革命要求所有的法国公民都说法语来代替许多地区的方言;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仪式和象征。所有这些使得人们对宗教和地区所承担的传统义务转移到对国家的认同上来。”材料说明法国大革命( )
A.加强了专制王权
B.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C.摧毁了君主统治
D.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29.沪宁城际高铁、武广高铁、京沪高铁等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我国步入了高速铁路新时代。此时,我们不能忘记蒸汽机车的发明者( )
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爱迪生
D.斯蒂芬森
30.张红同学整理的专题复习资料有下列内容。据此可知其复习内容是( )
eq \x(《汉谟拉比法典》)→eq \x(《查士丁尼法典》)→eq \x(《拿破仑法典》)
A.科技教育史
B.经济体制史
C.政治制度史
D.民主法制史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分)
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从精神上动摇了宗教神学和封建君主的统治。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这些国家先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摘编自《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指出欧洲经历的思想文化领域重大变革的历史事件。(2分)
(2)小历同学根据材料认为,欧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因为思想文化领域变革的推动。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交通发展简表
类别
大事记
公路
1760—1774年,议会批准了452项公路筑路申请
至1800年已建成1600条公路
内河航运
1761年,开凿第一条内陆运河
18世纪90年代,开凿42条新运河,耗资650万英镑
铁路
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
1845—1847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
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铁产量也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1801—1851年,英国国民总产值增长125.6%,英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交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19世纪中期的地位。(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