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周鹿中学2009年5月高中毕业班语文月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粟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谄媚阿谀 借花献佛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平心而论,这只是实话实说,事实胜于雄辩,难道该省亏损1000多万不是事实?主管领导依然被重用不是事实?
B.人情事故的智慧,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生活中培养、历练。
C.我们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难怪月考后班主任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却皱着眉头大叹“学生求知欲望不强”。
D.在浮燥的年代,许多人似乎已经淡忘了“一诺千金”这四个字,把诚信这一立身之本抛诸脑后,只观注眼前的自身利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老杨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也从不出办公室一步,却喜欢指点江山,令人生厌。
B、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D、这伙车匪路霸,连救灾货物也敢抢,真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些企业效率低,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如果不压缩生产规模,就难以扭亏为盈。
B、鉴于《金瓶梅词话》自身的缺陷,问世不久便被禁,只有少数批评家去研究,至今仍是不宜公开发行的书。
C.我校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喜欢吃饭堂蒸的面包。
D.经过几年试行,实践证明,颁发“考试说明”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也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人类为了寻找食物,经常还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因之漂泊到什么地方,即随便找处临时夜宿处。这种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方式,应当视作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
在人类对自然界的风霜雨雪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下,洞穴应该是个理想的住所,但洞穴多为猛兽的巢穴,常常可望而不可得。随着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发展,终于发现了火的作用,而火被人类所使用,为人类占据洞穴,进入穴居生活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个时期的人类的狩猎能力也有所提高,再加上火这一威慑野兽的自然力量,使人类有能力驱逐虎豹熊罴,占据洞穴,从而进入穴居生活。这种天然岩洞足以抵挡不良气候的侵袭,人们在洞口或洞里点上一堆火,使野兽不敢近前,并给洞穴光明,同时把洞内烤得干燥、温暖。在当时来说,这确实是个舒适的住所。
从现在的考古资料来看,早在中更新世内,生活在山地的人们便逐渐开始了穴居生活。例如,北京人居住的山洞内用火的灰烬达7米厚,足见北京人曾长期居住在这里。在法国东南的瓦伦尼洞中也发现了中更新世的石器和一些兽骨。晚更新世的智人,以德国尼安德特人的穆期特文化为例,也是在山洞中发现的。……现代人的遗迹也是发现于洞穴中,最典型的现代人代表是在法国的克鲁麦囊洞穴和意大利的格里马第洞穴中发现的。中国现代人的典型山顶洞(距今1.8万年前)也是在洞穴中发现的。由此可见,人类穴居的时代非常长。
5、对“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的特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为了寻找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B.人类寻找食物找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住下来
C.因之漂泊到什么地方,即随便找处临时夜宿处
D.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
6、不属于更新世内的古人及其遗迹的一项是
A.北京人居住在山洞内用火的灰烬达7米厚
B.法国东南的瓦伦尼洞中也发现了中更新世的石器和一些兽骨
C.德国尼安德特人的穆期特文化
D.中国的山顶洞人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人类对自然中的风霜雨雪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下,洞穴应是人类理想的住所,但洞穴多为凶猛的野兽所盘踞,人类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得。
B.“火的作用”的发现,为古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提供了先决条件。
C.从全文看,古人类的居住形式是由巢居形式到漂泊形式,由漂泊形式到穴居形式,其中穴居的时间最长。
D.据考古资料证明,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及现代人时期都有人类穴居生活的遗迹。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示以为反,征系请室①,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征,上因迁之蜀,轞车②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③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④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⑤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⑥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
注:①请室:汉代囚禁官吏有罪者的牢狱。②轞车:囚车。③代:国家名。④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慎终(慎终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等主张。⑤贲(bēn)、育:战国时勇士。《尸子》云:孟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战国策》曰:夏育,叱呼骇三军。⑥许由:相传尧要让与君位,他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 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朝罢趋出,意得甚 趋:通“促”,催促。
B.方吕后时,诸吕用事 用事:造反,叛乱。
C.绰侯得释,盎颇有力 有力:有功劳
D.今又暴摧折之 摧折:严惩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袁盎指称大义、能言善辩的一组是
①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②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③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④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
⑤上弗听,遂行之
⑥盎由此名重朝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①②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认为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他认为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存亡一体,而当绛侯掌握兵权时却不能匡扶救正。
B.袁盎认为臣下与主上不可缺失礼节,君主要有君主的威严,否则臣子就会骄矜无礼。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后来在上朝的时候,皇上显得较为威严,丞相也就比较敬畏了。
C.淮南王刘长进京朝见,杀了辟阳侯,举止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认为淮南王太骄横,必然会发生祸乱,应给予削减他的封地的处罚。
D.袁盎宽慰皇上有三样高出世人的行为。一是伺候得病的太后三年,孝顺超过曾参;二是朝内混乱时,冒险奔赴京师,勇猛赛过孟贲、夏育;到了代王官邸,一再让天子位,谦恭礼让许由不及。
第II卷(105分)
四、(23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示以为反,征系请室。(5分)
(2)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3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5分)
13、根据给出的诗题、作者和上下句,默写空白处的内容(5分)
(1)“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这是画家的技巧,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天姥山的雄伟气势则是另一番气象:“天姥连大向天横, __________。”
(2)王维是唐代著名的__________派诗人,他的诗歌特点苏轼评价为“ ”,《山居秋暝》的颔联(三、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哀念郑振铎同志
俞平伯
(1)郑振铎同志的死,为中国和国际文化界人士所同声惋叹,原不仅仅他的朋友们;但在他熟朋友中间,更觉得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2)他死得这样突然,我听到这坏消息,只觉心头受了重重的一击。说悲、恐、惊,都还不太恰当。
(3)一般说来,总该是震惊沉痛罢。人生是这样的有缺陷。你有了惊恐悲哀,若不借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就好像心里短少点什么,又好像少做了一件对得起人的事情;但是如把它表现出来,那么,你的真情有时就会被这表情达意的工具所限制住了。不能期望读者都来了解言外之意。我虽写这一篇小文,不得不为之踌躇。
(4)当然,人生另有比这大得多的缺陷,古语所谓“彩云易散琉璃脆”。像振铎这样兴高采烈,活泼前进,对一切人和事都严肃认真,却又胸无芥蒂的大孩子,谁想得到会有这样不幸的遭遇。比之乐曲,在旋律上是极端不调和的。如深思力索下去,真会叫你发痴。他比我整大了一岁,看起来却至少比我年轻两三岁;换句话说,他虽整整活了六十岁,只差两个月,实在还是个青年哩。光风霁月的神情,海阔天空的襟怀,将永远活在凡认识他的,无论新知旧友的记忆里。人却一去不复返了!
(5)以振铎的生平,难道没有可叙述的?我们正不必替他夸张,他在中国文艺界和文化界总有过不小的贡献,留待将来的论定。我深深感觉着,最难得的是他的天真。所谓“阅世渐深,天真愈减”虽不必是一个公式,至少,一个人大概不免这样。振铎亦花甲年华了,却老是这样的天真。他心里的青春和他面貌上的青春,一般的可爱。他也有不少的缺点。其中有些,果然是真的。其另一些,一半由于天真所造成的,但在人世里,不能不说它是缺点罢了。举个例子来说,如他有点轻易许人,又似嫉恶过严,好像轻率,又好像感情用事,意气用事。随你怎样说他都行。但不可埋没的,是他爱人的真心。惟其爱人深切,所以容易为他们欢欣,也容易为他们生气了。这在朋友中间,比较容易理解的。
(6)对我来说,他比我先进,也是我的畏友之一。在“二十年代”中,为了爱国运动,我们之间曾有过一阵争辩。当然,那时候大家都是孩子气,他却比我早认透了帝国主义凶恶的面貌,而革命的第一步就是“反帝”。他接触人民革命的实践也比我早,也比我积极。1952年以后,在文学研究所,他应当是我的领导人,大家还和从前一样,老朋友般的相处着。他过于信任我了,有时我不免辜负他的期待,至今歉然。我有好处,他不放过赞美我的机会,我有缺点,他也不客气地对我说。如他常说:“平伯,你不能这样子。”记得今年春天,在他的黄化门寓所茗话,虽只短短的一会儿,对我却是永远不能,也是不该忘记的。
(7)人人都一往而不返。但他的一往不返,显得这样几突,使后死者殊难为怀。我只写了以一副短短的挽联:
两杯清茗,列坐并长筵,会后分襟成永别。
一角小园,同车曾暂赏,风前挥涕望重云。
(8)挽联做得不好,哀感却是真实的。但感情虽然真实,能够借这个表现出来么?恐怕不能。要从漫漫的太空里去找长逝的故人,明知这是痴想,有时却由不得自己这样抬头一望。
(9)再说追怀故人,与其用深悲极痛那样的套话,还不如说淡淡的悲哀呵。这样的悲哀,它倒的确不妨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但虽说是淡呵,却会悄悄地,暗暗地,偷偷摸摸地向你袭来,使你有时惘惘然,若有所失,有时木木然发呆等等。假如警觉地仔细寻去,又好像没有什么了。
(10)振铎爱书成癖。万卷楹书身后不知怎么样了。他生前曾说,可以捐给公社开办一个图书馆。我想不久一定会妥善的安排的。记得古诗有云:“亡书久似忆良朋”,恕我倒过来用,今后,我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注:郑振铎(1898—1958)中国作家、文学史家。“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并与瞿秋白等合编《新社会》。1923年后主编《小说月报》。1931年起历任燕京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致力学术研究,主编《文学季刊》、《世界文库》,并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及重镌《十竹斋笺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坚持进步文化工作,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等职。1958年出访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14、
(1).如何理解第(4)段中“比之乐曲,在旋律上是极端不调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