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教育非常道》读后感

52阅读 | 2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教育非常道》读后感第1页
《教育非常道》读后感第2页
《教育非常道》读后感第3页
《教育非常道》读后感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贪嗔过 上传于:2024-04-09
《教育非常道》也是一口井 ——读《教育非常道》有感 《教育非常道》这本书原名《教育非常态》,后因“态”字解释起来大费周章,就改成了“道”。作者似乎要用一个“道”字,把诸多小品文所表达的教育理念表达出来,可是读来读去,我却以为,作者的“道”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诉说”,一种践行教育理想的“道路”,总之,一个“道”字的运用实在 “绝妙”,我也从中受到颇多启发。 其中《抽空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更是让人深思。起初不明白什么是“井”,以为是要受到什么束缚了,后来读了故事才知道“挖井”原来是要积累财富,改变生活方式和品质。其实,教育舞台上很多名人就是不断“挖井”才有了如今的名气。你看,书中涉及到的名师,有谁不是长期“挖井”工作者?李镇西、窦桂梅、于永正等等都是各有专长的研究者,他们的“井”挖得深,挖得执着。就连作者王益民自己不也一样在用《教育非常道》在挖井吗?只不过他们都是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做研究,进而成功的。 我们来看看王益民是怎样来挖井的。其实挖井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做有计划地研究,并不断把研究成果化,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价值。那么王益民是怎样做研究的呢? 首先,作者是就自己专长的工作来做研究。书中分了三辑,管理、德育和课堂。而在课堂一辑中多数文章是关于语文教学的。 第二,作者的文章涉猎面广,方法多样,是个时代感很强的时髦人物。作者巧妙运用了现代科技为自己的教育研究服务,多次运用现代交际工具来丰富对某一个教育话题的对话,通过“多方会谈”,在“争议”中追求教育方式和效果的理想化。作者对“博客”的使用是非常之多的,作者对生活中其他行业的关注也是很多元的,但在对这些内容的关注上都要思考其与教育的共通点,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来做好教育。 第三,作者在书中多次挑战权威,以此树立起自己教育理想的大旗。 但作者的研究成果到底怎样呢?我觉得作为一个小小的普通老师,真是无权评价什么,但是作为一个“学习者”,我还是希望我读到的书是有益于我的生活,有益于我的思想,有益于我的人生的。 作者的文章内容选材很好,小品文篇幅短小,但这些造成了他的一些观点就一定表达得不很清楚。尤其是第一辑中很多文章都是草草了事,并没有把问题阐述清楚就结束了,好像只是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但没有说明问题怎样解决。好多文章就好像“邻班老师”在发发牢骚一样,对我们无益。其实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时常在思考这些问题,尤其想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这本书并没有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只是不断了解到一些“差异”,然后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低头罢了。 就连为其写“跋”的侯章龙,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可以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我誓死维护他说话的权利”。我只能感慨,我所读的文章有一些还真就是拿出时间“读”别人的“不满”,读“别人”的“无聊”罢了,幸好,有些文章还是有益于我们的。暂且不论王益民的“井”挖得怎样,我想我们要思考的是自己也确实应该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了。 我认为我们要挖自己的“井”,也要想想清楚怎样挖才行。因为弄不好,是挖不出“水”来的。记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就是一篇“看图写文”,图中就是一个人不断换地方挖井,有的深,有的浅,即使最深的那一口井也没有挖到水,而他就在快要挖到水的时候换了一个地方又重新挖了起来。可以说,图中的这个人始终没有完成“挖井”的工作,他只是不断的“挖坑”。 其实,我觉得很多人都想做一个“挖井”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为别人“挖井”,很少有机会挖自己的井,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