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

181阅读 | 6收藏 | 11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1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2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3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4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5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6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8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9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10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案.doc第11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1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顾九染七 上传于:2024-06-23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3.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观点发表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运用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介绍作者时提到了“杂文”,学生会有疑问,故进一步解释,明白在归类上,有交叉现象。) 三、研读课文 1.朗读 让三个学生分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提倡的是“不求甚解”读书法。说了本词的来历、含义,举了名人读书的例子。 (2)三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听读,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2.速读 边读边画: (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2)理解“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4)找出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细读的过程。) 3.同桌交流 4.整理回答 (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指名)答: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必提倡”,“反对……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面向全体)问:这是什么样的态度,肯定?否定? 答:肯定,谨慎地肯定。 问:哪些词语可以证明? 答:“一般人”,“常常”,“任何问题”,“其实也不尽然”,“虽然……但是”,“盲目反对”,“没充分理由”等。 问:“不必提倡”的是什么?不能“盲目反对”的又是什么? 答:学习或工作不认真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上的“不求甚解”。 问:由此来看,作者的语言是非常——(齐)准确严密的。 (“追问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澄清一些问题,同时也从中品味语言。追问的对象一般是全体,而不是个人。) (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答:课文第四段,有两层含义:一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问:谈谈你的看法或体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 (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要求同学按课文顺序来说,会发现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都有作者概括性或总结性的话,这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整理如下: 第1段:“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没有理由”。 第2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方法”,“不应该”“非议”。 第3段:“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才有发言权。”“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第4段:“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只好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虚心,……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好好体会。” 第5段:对……著作,“抱虚心的态度”“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必须活读”“就是说……必须理解……精神实质”。 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丰富”。 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 第8段:未晓处且放过,“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第9段:“经验证明”书要反复读,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第10段:“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整理后,通过对“虚心”“会意”“了解大意”“精神实质”“反复读”等关键词的咀嚼品味,可以理解和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每整理一句,都让同学注意其中重要的词,既品味了语言,又便于领会其主要观点。) (4)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 答: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引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不求甚解”很相似。 问:三个例子有何不同? 答:一个国外的,两个古代的;一个反面的,两个正面的。 问: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例证法,从虚心、理解精神实质、了解大意等方面作正反论证,得出“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结论。 5.理清思路 第1自然段,文章开宗明义,表明作者观点。 第2~4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第5~10自然段,运用举例论证,得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的结论。 四、小结 “不求甚解”一词,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工夫,是个褒义词。后来多被用在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深入分析,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本文作者采取反弹琵琶写法,使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就其思路来讲,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五、课堂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 2.“班门弄斧”辩 3.“滥竽充数”辩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打开课文《不求甚解》,第4段有这样一句话:“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这里的“咬文嚼字”如何理解? 答: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是什么感情色彩的词?贬义。查阅《汉语大词典》,这里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那么,朱光潜为什么还用它来做文章呢?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让我们看看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由前一课引入,温故而知新。查阅其他字典,强调“咬文嚼字”确实是贬义词。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朱光潜到底赋予了它怎样的新意?) 二、了解写作意图 1.用跳读法,尽快找到作者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启发:《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是在开头表明观点的,此文是吗? ——不是。 在结尾得出了结论吗? ——也没有。 在哪里? ——第三段。 请一位同学朗读相关语句:“咬文嚼字有时是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启发性提问,一则是为了和上一篇文章比较,二则是提示学生写作的一般规律,提高跳读的效率) 2.精读这段文字 (1)本文是指在哪方面的“咬文嚼字”? 在“文学”方面,具体指“阅读或写作”方面。 (2)作者对“咬文嚼字”怎样理解?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3)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起到什么作用? 使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4)如何理解“有时”“通常”和“但是”等词语的运用? 作者否定了对“咬文嚼字”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明确这里指的是文学层面的,同时表现了作者辩证的观点和用词的准确和严密。 (分析重点段的过程,也是澄清主旨,品味语言的过程) 三、了解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