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11 核舟记 教案.doc

295阅读 | 10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11 核舟记 教案.doc第1页
11 核舟记 教案.doc第2页
11 核舟记 教案.doc第3页
11 核舟记 教案.doc第4页
11 核舟记 教案.doc第5页
11 核舟记 教案.doc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忘情 上传于:2024-07-19
11 核舟记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 重点 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 学习 难点 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学法 指导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评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向我们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他好学善文,一生没做官。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官史,因上书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入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 2.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雕刻出核舟,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情况完全一致。经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不(wǎnɡ) 轩敞(xuān) 箬篷(ruò) 糁之(sǎn) 峨冠(é) 多髯(rán) 衣褶(zhě) 矫首(jiǎo) 椎髻(jì) 右趾(zhǐ) 壬戌(rén xū) 虞山(yú) 篆章(zhuàn) 2.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2)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3.一词多义 (1)奇 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 (2)为 为宫室(动词,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 (3)可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 (4)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指手卷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 (5)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 4.古今异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2)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 今义:向远处看) (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相互靠近。 今义:比较) (4)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5)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长。 今义:修理) 5.词类活用 (1)箬篷覆之(名词做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做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 6.其他重点实词 (1)径寸之木 (直径) (2)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3)尝贻余核舟一(赠)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兴:起) (5)如有所语(说话) (6)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7)绝类弥勒(像) (8)矫首昂视(举) (9)其船背稍夷(平) (10)钩画了了(清楚明白) (1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满) (1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7.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文】打开窗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课文大意。 (2)小组合作,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是核舟。特征是“奇巧”(体积小、构思巧、工艺精细、题材生动)。 3.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课文可分几部分? 说明顺序: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先正面后背面)为顺序。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艺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二部分(2~5):详述核舟之精妙,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内容,发出赞叹。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深层探究 1.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艺。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2.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扇刻的是《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的主题。 3.课文最后一段,把桃核上雕刻的东西,分类作了统计,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话来结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它和开头一段是怎样照应的?     最后一段把核舟上雕刻的东西,都分门别类地作了统计,用以说明核舟容量之大;“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的体积之小,又补充说明了原材料具有“修狭”的特点,也由此引发出最后的赞颂之语。 4.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二、探究说明顺序 1.本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想想它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全文的介绍,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中间的分说部分以空间为顺序,先写船上,再写船背;船上部分,依次写中部的舱、船头、船尾;中部船舱,以船顶的箬篷写到两旁的小窗;船头三人,先总写三人位置,再写苏、黄,后写佛印;舟尾两名“舟子”,先写居右者,后写居左者;船背部分,先说题款,再说印章。内容的安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2.在课文的主体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