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初三语文老师
上课教师
科 目
语文
班级
九年级
课 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材分析
课文出自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根据2011新课标本文属于古诗词,故我认为简单处理和古诗词一样对待即可。如有疑意,共同商讨。
课标
渗透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把握诗文大意,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
教法
学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
教具学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导入
二、题解:“歌行体”
三、简介作者及背景
四、整体感知
五、疏通文意
五、小结
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
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 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诗人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自己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1年春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名家朗读 :(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体会作者的情感。(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齐读之后,再让几个同学单独朗读。(想读到哪就读到哪)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1、自主学习,大声朗读注释,掌握重点词义。
2、讨论:诗歌给我们描绘了那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如何?(板书)
狂风破屋 茅草乱飞 痛苦
群童抱茅 倚杖叹息 无奈
屋漏衾裂 彻夜难眠 忧思
3、讲故事,疏文意。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
5、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6、思考①: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直抒胸臆)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