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诗歌。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杜甫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杜甫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生平资料,预习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
一、自我研学
1.背景简介。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清苦。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文体简介。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