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深入情中悟理——《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225000) 范艳云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禹的顽强意志,学习禹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体味;有感情地朗读,学习禹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习旧引新,做好铺垫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五课,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2.你认识这几个词吗?
无家可归 代代相传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九条大河 九座大山
3.千、万、九这些数字都表示数量多,请大家读一读。
设计意图:文中的关键词语单独呈现,学生习旧引新,明白这些数字在古代代表的含义,加深理解。
板块二:创设情境,引境启情
讲读第一自然段
1.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伟大的英雄,他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呢?
2.你觉得洪水会造成什么后果?请读以下词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3.洪水是无情的,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课文是怎么写的?课文是怎么体现洪水的凶猛无情的?
4.洪水来了,农田没有了,房屋没有了,老百姓只能四处流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家可归)
设计意图:教师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板块三:以情激情,读中悟情
一、讲读第二自然段
1.洪水来了,老百姓无家可归,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禹会怎么想呢?
2.谁能读出大禹的决心?练习读。
3.为了治理洪水,禹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4.为了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禹趟过了很多河,爬过了很多山,数也数不清,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吗?(板书“千山万水”)“千”和“万”组合在一起,指山特别多,河特别多。
5.禹变黑了,变瘦了,变老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禹吃了这么多苦,都是为了仔细地查看地形,为治水做好准备,更多更大的苦还在后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劈开了……引到洪水……)
设计意图:紧扣“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吃的苦,想象大禹吃的苦,加上老师的补充,学生充分感受到大禹吃的苦,产生敬佩之情。
7.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告诉了我们什么?通过查看水流和地形,禹明白,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河道不通。找到了原因就要对症下药,禹采用了疏通的办法。那时没有挖土机,没有推土机,连一辆板车也没有,禹带领老百姓靠肩挑,靠手推,靠斧凿,把一条条河挖通了,把一座座山劈开了,吃尽了千辛万苦。
8.禹治水成功了,他用了13年,4700多个日夜,只为一个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此时你想对禹说什么?
9.其实禹的父亲也曾经治水9年,他没有像禹一样疏通河道,而是哪里有洪水就堵哪里,结果失败了。此时,你想对禹说什么?齐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记住禹的辛劳、禹的勇敢、禹的坚强、禹的智慧。
设计意图:现代机械与原始劳动方式的对比,衬托出大禹的千辛万苦,凸显出大禹的聪明才智,提炼出文章的中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禹的精神。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听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想:13年了,禹只有三次难得的机会路过家门,为什么不进去看看呢?
2.禹的儿子十多岁了,却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他总是问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母亲总是摸着儿子的头说:“乖,听话,父亲在外治水,忙大事呢。等洪水被制服了,他就回来了。”
4.他多想回去看一看哪,多想陪孩子玩玩呀,可是为了治水,他只能舍小家顾大家,只能三过家门而不入。同学们,从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禹?
设计意图:大禹的故事感染了学生,学生受到了震撼,我抓住数字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读这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板块四:情中悟理,升华情感
学习第四段
1.为了治理洪水,禹吃尽了千辛万苦,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2.洪水治理好后,老百姓的心情怎样